147小说 > 都市 > 严白虎新传 > 出将入相话步骘

出将入相话步骘

步骘(177—247年),字子山,汉末临淮淮阴(今码头镇)人。据《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和咸丰《清河县志·人物·步骘传》记载:步骘先世为秦汉之际有为将军,以功封为淮阴侯(按:汉有两淮阴侯),世居淮阴,衍为大族。东汉末年,步骘避难江东,单身穷困,饱尝艰辛,后来进入孙权幕府,于三足鼎立之际,步骘横戈立马,东征西讨,战功卓著,为孙吴疆域的扩大作出了重大贡献。步骘还先后数十次上疏孙权,荐贤良,刺奸佞,建议裁罢冗官,申明法度,多被采纳。作为淮阴步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步骘文武兼备,功勋卓越,影响极大,不仅是东吴出将入相的国家柱石人物,也是东吴政权淮北士人集团的政治领袖。

降志辱身,博览书传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诸侯争战和民族冲突使得天下纷乱,不亦乐乎。许多英雄豪杰乘势而起,挺身而出,淮阴人步骘沿着古老的中国运河一路南行来到江东,并从这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当时,江淮地区是曹魏与东吴争夺的焦点,曹魏曾经想迁移江淮地区的人口到北方,避免为东吴所用,结果却使江北诸郡县的居民反而纷纷渡江逃往江东,“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三国志·吴书·孙韶传》),这片原本富庶的鱼米之乡几乎成为一块赤地,一片渺无人烟的景象。步骘也随着避难的队伍辗转来到江东,《清河县志?步骘传》记载了步骘当时的境遇:“世乱,避难江东,单身穷困。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俱以种瓜自给。”单身漂泊的步骘,流离失所,穷困潦倒,不得不与好友卫旌以种瓜营生。

步骘性情宽厚,儒雅深沉。当时,会稽郡(郡治山阴,即今绍兴)焦姓豪族有个叫焦征羌的人,为人放纵,欺压乡里。步骘与好友卫旌避乱于此,怕受其害,便共同修书带着瓜果去奉献求见。焦征羌正在卧室休息,好久不予接见。卫旌十分气愤,想要离开。步骘阻止他说:“你不能走。我们本来就是怕他仗势找我们的麻烦,今天如果因为他对我们怠慢就不见而去,便会结下怨恨了。”过了很久,焦征羌才打开一扇窗户与他俩打个招呼算是接见。焦征羌自己坐倚帐中,命管家设席让他们席地而坐。卫旌愈加感到羞惭,步骘却神色从容,谈吐自若。吃饭时,焦征羌自己坐在大案边,大鱼大肉,食物丰盛,而招待他们二人的却是小盘盛装的素菜淡饭。卫旌吃不下去,步骘却大吃一通,直到吃饱才相辞而出。卫旌抱怨说:“你怎么能忍受这样的怠慢?”步骘笑着说:“贫贱与富贵的时候,都应该随遇而安。我们现在如此贫贱,他以贫贱遇之,这有什么羞耻或者光荣可说呢?”

困境之中的步骘,抱璞守志,《清河县志·人物·步骘传》曰其“昼勤四体,夜诵经传,靡不贯览。”勤奋好学,博览书传使步骘的学识益加广博,这也使他很快崭露头角,成为远近知名的青年才俊。据《三国志·吴书·步骘传》记载:“骘博研道艺,靡不贯览,性宽雅沈深,能降志辱身。岁馀,骘以疾免,与琅邪诸葛瑾、彭城严畯俱游吴中,并著声名,为当时英俊。”坎坷的人生经历、坚强的意志品格、丰富的学识积累是步骘后来成为军事家、政治家的重要条件。而在名将如云的三国时期,步骘文武兼备,风流儒雅,而非一个赳赳武夫,则尤为难得。

开疆拓土,功勋卓著

历史造就英雄,英雄借时势大展鸿图,全国性的大动荡最终把步骘推上了历史舞台。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承父兄之业,继为江东之主。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好侠养士的孙权征召天下英才,饱尝艰辛的步骘进入孙权幕府出任海盐县令。步骘精明干练,屡有升迁,后来还担任车骑将军东曹掾。(按:东曹掾,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建安十五年(210年),步骘出领鄱阳(郡治鄱阳,即今江西波阳),从此开始了为东吴政权开疆拓土的军事生涯。据《三国志·吴书·步骘传》记载:“建安十五年,出领鄱阳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岁中,徙交州刺史(按: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立武中郎将。领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明年,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士燮兄弟,相率供命,南土之滨,自此始也。”吴巨与刘备是故交,并与之结成联盟。曹操以东汉朝廷名义委任士燮董督岭南七郡,借以与吴巨抗衡。赤壁之战后,孙权乘势派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迎接了步骘。苍梧太守吴巨本来已经投靠刘备,怀有异志,对步骘阳奉阴违。在士燮的帮助下,步骘成功斩杀了吴巨,夺取广信。随后,步骘带着两万水军顺流而下,在高要峡(今羚羊峡)和吴巨的余部大战,占领了番禺(今广州市)。士燮亦被迫宣布归顺东吴,向孙权称臣,步骘对孙吴疆域的扩大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步骘经略岭南,镇守并开发南方,他来到南海郡治番禺,见巨海浩荡,原野殷阜,大为赞赏,于是在这里修筑城廓,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把交州州治由广信东迁至番禺。《水经注·泿水》记载:“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骘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尉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佗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畮,复道回环,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前后刺史郡守,迁除新至,未尝不乘车升履,于焉消遥。骘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筑立城廓,绥和百越,遂用宁集。”南越王赵佗约于公元前204年建国,其皇城就在今广州市北京路北段财厅前一带。步骘把交州治所迁至番禺,扩大赵佗城,后世称之为步骘城,“其南门在番、禺二山之间,中间为南下海边大道,即今北京路到西湖路段。”(见曾昭璇:《广州市志·建置志》)步骘移治南海郡番禺县,进而控制了岭南形势。“是时,津故将夷廖、钱博之徒尚多,骘以次锄治,纲纪适定。”(《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从此,南海之滨成了孙权的稳固领土。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北方的曹魏集团实力被严重削弱。此后,孙权与刘备展开了对夷陵、荆州的争夺。经过多年的拉锯战,刘备、孙权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曹仁于襄阳,水淹于禁,荆州防御力量空虚,孙权用吕蒙、陆逊之策,“先遣吕蒙袭公安,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十一月,关羽由樊城退当阳,西保麦城。十二月,关羽及子平兵败被吕蒙擒杀。至此,荆州尽归孙权。为策应孙权与刘备的正面作战,步骘与蜀汉南部各族建立盟好关系。《三国志·吴书·步骘传》记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益州大姓雍闿等杀蜀所署太守正昂,与燮相闻,求欲内附。骘因承制遣使宣恩抚纳,由是加拜平戎将军,封广信侯。”蜀汉南部的益州(郡城在今云南晋宁县东)、永昌(郡城在今云南保山市)、牂柯(郡城在今贵州福泉县)、越巂(郡城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四郡,自秦代以来就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由于蜀汉从这一地区刮走巨量财物,征用大批人力支撑连年的战争,人民深受其难,这里的人民不能忍受当地官府的压榨,经常进行反抗。益州大姓雍闿也希望依靠东吴的力量来称霸西南,雍闿在益州杀太守正昂起事,继位太守张裔也被缚送到吴。步骘遣使宣恩抚纳,加雍闿永昌太守的封号。雍闿接受永昌太守的封号以后,派郡人孟获煽动各族上层分子反蜀,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叟帅高定一齐响应,有效地牵制了刘备集团的军事力量。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发动了伐吴之役,史称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又称彝陵、西陵,位于今天的宜昌境内。东汉三国时期属于荆州管辖,初属刘表,后归曹操,赤壁之战后先为刘备所据。《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孙权对吴蜀之战的必然性有充分认识,并且做了相应的战争准备。孙权除了以陆逊等将领抢占沿江要地设防之外,还遣吕岱代步骘为交州刺史,而令步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参与御敌。蜀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刘备屯军秭归,“遣镇北将军巴西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与此同时,刘备“使侍中襄阳马良以金锦赐五溪诸蛮夷,并授以官爵,令相率响应。”(《资治通鉴·魏纪一》)于是,武陵蛮夷起事,响应刘备东征。《三国志·吴书·步骘传》记载:“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孙)权逆命(步)骘上益阳。”步骘刚刚取得了威镇“南土”的胜利,孙权命令步骘西上益阳,实际上就是要借其声威镇住武陵蛮夷。夷陵之战是确定三国最终分野的最重要的战役,吴军大胆后退诱敌,后发制人,巧用火攻,终于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蜀汉军队被打败以后,干戈仍然绵延未息,吴军的主要作战对象就是武陵蛮夷,《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对此有明确记载:“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黄武二年(223年),步骘迁为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临湘侯。

吴国在夷陵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战略格局。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于武昌,拜步骘为骠骑将军,领冀州牧,都督西陵,代陆逊抚荆冀戍。对孙吴政权而言,西陵确实是国家战略安全的根本要地,其安危直接关系到吴国政权的存亡。正如胡三省所言:“吴保江南,凡边要之地皆置督,独西陵置都督,以国之西门,统摄重要也。”(《资治通鉴·魏纪三·烈祖明皇帝》)黄武元年(222年),孙吴借击溃刘备之余威改元黄武,同时改夷陵为西陵。西陵都督是孙吴政权主持西部长江防务的最主要军事长官,吴国历任西陵都督(以及西陵督)多为一时名将,步骘则是继陆逊之后出镇西陵的第二位东吴重臣。而陆逊、步骘直接从西陵都督征调入朝担任丞相,足见西陵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在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古郭洲坝上有步骘城、步阐城遗址,它们位于樵湖岭一线以西,今宜昌市第一中学(西陵二路)以北至三江大桥以南之间的范围内,据《宜昌府志》和《东湖县志》记载,步氏父子都督西陵都先后在此筑城,步骘城为蜀汉延熙七年(244年)孙权以步骘为都督守西陵时所筑,步阐城为吴凤凰元年(272年)步阐为西陵都督时所筑。步骘城、步阐城互为犄角之势,可以控扼长江水道的咽喉。从吴黄龙元年(229年)起,一直到吴赤乌九年(246年),步骘受命代陆逊为丞相止,步骘坐镇西陵十八年。步骘安边有术,宽宏为政,深得民心,邻敌亦惧敬步骘的威信,从不敢侵扰。

德度规检,见器当世

步骘既有战功,又有为政之能,都督西陵期间,积极参与朝廷要务,不以外臣干政的禁忌束缚自己。《三国志·吴书·步骘传》记载:黄龙元年(229年),“时权太子登驻武昌,爱人好善,与骘书曰:‘夫贤人君子,所以兴隆大化,佐理时务者也。受性暗蔽,不达道数,虽实区区欲尽心于明德,归分于君子,至于远近士人,先后之宜,犹或缅焉,未之能详。《传》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斯其义也,岂非所望于君子哉!’骘于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陆逊、朱然、程普、潘浚,斐玄、夏侯承,卫旌,李肃、周条、石干十一人。甄别行状,因上疏奖劝曰:‘臣闻人君不亲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职。故舜命九贤,则无所用心,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不下堂庙而天下治也。齐桓用管仲,被发载车,齐国既治,又致匡合。近汉高祖揽三杰以兴帝业,西楚失雄俊以丧成功,汲黯在朝,淮南寝谋。郅都守边,匈奴窜迹。故贤人所在,折冲万里,信国家之利器,祟替之所由也。方今王化未被于汉北,河、洛之滨尚有僭逆之丑,诚揽英雄拔俊任贤之时也。愿明太子重以经意,则天下幸甚。’”步骘与太子孙登经常有书信往来,他在太子的要求之下,对活动于荆州的诸葛瑾、陆逊、朱然、程普、潘浚等十一位名臣,甄别行状,上疏奖劝,请太子注意尊贤重士。

孙权重用中书吕壹掌管刑狱,吕壹劾奏大臣,牵涉面很广,对孙吴政治影响很大,连丞相顾雍等人都在遭受整肃之列。《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记载:“初,权信任校事吕壹。壹性苛惨,用法深刻,太子登数谏,权不纳,大臣由是莫敢言。”步骘身在西陵外镇,本来应该沉默避祸,步骘却不惜抗言犯上。赤乌元年(238年),步骘毅然上疏孙权,疏论亲贤远佞,指责吕壹等人制造冤狱:“‘伏闻诸典校擿抉细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诬,辄欲陷人以成威福;无罪无辜,横受大刑,是以使民跼天蹐地,谁不战栗?昔之狱官,惟贤是任,故皋陶作士,吕侯赎刑,张、于廷尉,民无冤枉,休泰之祚,实由此兴。今之小臣,动与古异,狱以贿成,轻忽人命,归咎于上,为国速怨。夫一人吁嗟,王道为亏,甚可仇疾。明德慎罚,哲人惟刑,书传所美。自今蔽狱,都下则宜谘顾雍,武昌则陆逊、潘濬,平心专意,务在得情,骘党神明,受罪何恨?’又曰:‘天子父天母地,故宫室百官,动法列宿。若施政令,钦顺时节,官得其人,则阴阳和平,七曜循度。至於今日,官寮多阙,虽有大臣,复不信任,如此天地焉得无变?故频年枯旱,亢阳之应也。又嘉禾六年五月十四日,赤乌二年正月一日及二十七日,地皆震动。地阴类,臣之象,阴气盛故动,臣下专政之故也。夫天地见异,所以警悟人主,可不深思其意哉!’又曰:‘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忧深责重,志在谒诚,夙夜兢兢,寝食不宁,念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可谓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宜各委任,不使他官监其所司,责其成效,课其负殿。此三臣者,思虑不到则已,岂敢专擅威福欺负所天乎?’又曰:‘县赏以显善,设刑以威奸,任贤而使能,审明於法术,则何功而不成,何事而不辨,何听而不闻,何视而不睹哉?若今郡守百里,皆各得其人,共相经纬,如是,庶政岂不康哉?窃闻诸县并有备吏,吏多民烦,俗以之弊。但小人因缘衔命,不务奉公而作威福,无益视听,更为民害,愚以为可一切罢省。’”细思其意,步骘矛头所向,甚至可以理解为直指孙权本人,仅以边将有进谏之勇而言,步骘实在称得上是社稷之臣。步骘这番有理有节的话使孙权终有所悟,遂诛杀吕壹。

步骘“前后荐达屈滞,救解患难,书数十上。权虽不能悉纳,然时采其言,多蒙济赖。”(《三国志·吴书·步骘传》)赤乌元年(238年),骘表言曰:“北降人王潜等说,北相部伍,图以东向,多作布囊,欲以盛沙塞江,以大向荆州。夫备不豫设,以应卒,宜为之防。”赤乌七年(244年),步骘、朱然等各上疏云:“自蜀还者,咸言欲背盟与魏交通,多作舟船,缮治城廓。又蒋琬守汉中,闻司马懿南向,不出兵乘虚以犄角之,反委汉中,还近成都。事已彰灼,无所复疑,宜为之备。”

步骘最突出的特点被当时人概括为“恭而安,威而不猛”(《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因而,步骘也成为孙权很适合的丞相人选。赤乌九年(246年),步骘代陆逊为丞相,翌年死于任上。步骘有丞相之尊却丝毫没有丞相的架子,“犹诲育门生,手不释书,被服居处有如儒生。”作为临淮淮阴步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步骘是辅佐孙权开创孙吴基业的重要人物,与诸葛瑾、张昭、周瑜、鲁肃诸人共同组成北方士人的核心,在东吴政权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着极大的影响。史学家陈寿给予步骘以很高的评价:“步骘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性宽弘得众,喜怒不形於声色,而外内肃然。”周昭亦对步骘赞赏有加:“当世君子能不然者,亦比有之,岂独古人乎!然论其绝异,未若步丞相之为美也。”

步骘去世后,步骘之子步协于吴赤乌十年(247年) “统骘所领,加抚军将军。”(《三国志·吴书·步骘传》)步协死后,其弟步阐“继业为西陵督”。步骘、步协、步阐父子三人相继担当了西陵重任,只是父子名分有别,步骘为西陵都督,步协、步阐兄弟相继为西陵督(按:西陵督驻地为西陵县城,掌管西陵军政大权,镇守三峡峡口,扼长江之咽喉,尤以军事防务为重)。步协出镇西陵的时间至少有十七年,官至抚军将军,永安七年(264年)后卒,子玑嗣临湘侯。步阐出任西陵督也有大约八年。由此可见,步氏一门掌握西陵要地长达四十多年。孙吴政权不惜将西陵的军事指挥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交给著名大臣及其家族掌管,其着眼点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该地的控制能力。后步阐因受征内调,仓卒被召,以为失职,且惧怕遭人谄害,疑不自安,举众降晋,影响到对他的历史定评,但步阐亦无疑是敢于任事之人,孙晧徙都武昌就是采纳了步阐的表奏意见。迁都大计,出于西陵督步阐的建议,可以看出步阐积极参与朝政的进取之心。

值得一提的还有与步骘同族孙权的妻子步夫人,据《三国志·吴书·妃嫔传》记载:“吴主权步夫人,临淮淮阴人也,与丞相骘同族。汉末,其母携将徙庐江,庐江为孙策所破,皆东渡江,以美丽得幸于权,宠冠**。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夫人性不妒忌,多所推近,故久见爱待。权为王及帝,意欲以为后,而群臣议在徐氏,权依违者十余年,然宫内皆称皇后,亲戚上疏称中宫。及薨,臣下缘权指,请追正名号,乃赠印绶。”步夫人不但人长得漂亮,“宠冠**”,而且“性不忌妒,多所推进”,所以孙权一直想把她立为皇后。但是,由于步夫人没有帮孙权生过儿子,孙权虽然想把她立为皇后,东吴百官并不赞成,致使皇后之位悬搁十余年之久,直到步夫人死后才被追谥为皇后。位于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东麓的梅花山,旧名孙陵冈,吴帝孙权与步夫人即葬于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