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次元 > 刘邦背后的女人 > 第15章

第15章

他给张胜出主意说:“为了你自身利益考虑,应该让燕国不要把陈豨逼向绝路,只要陈豨还在,燕国就是有用的。即使汉朝廷真的发兵来攻,燕国仍然是会很安全的。”

张胜被说服了,服得五体投地。反而倒过来劝匈奴助陈豨打击燕军。卢绾很快就得知了这个消息,他非常震惊,也非常愤怒。他以为张胜叛变了,向朝廷上书请求诛杀张胜,并夷灭其三族。

没几天,张胜回来了,给他讲了臧衍说的那一席话,卢绾觉得有道理。但他请求诛灭张胜三族的文书已经送赴朝廷,于是又赶紧起草了一个新的文书,给张胜脱罪。幸亏这个文书到得早,张胜才免除了被灭族的危险。

从此张胜成了卢绾联系匈奴的首席代表,卢绾又以范齐为特使,与陈豨联系,所以朝廷在围剿陈豨的战争上一直不能取得进展。

没多久,在刘邦御驾亲征英布时,周勃在当城之役灭了陈豨。陈豨的一个部将为了立功,揭发了卢绾派特使与陈豨勾结之事。

燕王通敌谋逆的大案送到刘邦手上,刘邦十分震惊。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不信。卢绾谋逆,来自于别人的举报,刘邦比别人更清楚一些“举报”泡制出来的过程。所以,他不想追究燕王,只想同他长谈一次,他病成这个样子,也最想念老友,于是就派使者诏卢绾进京。

卢绾不敢去啊。他生怕又是圈套,会让他吃韩信他们一样的亏,就称病不出,连使者也不见。

卢绾称病不来,刘邦起了疑心,这回他真的怀疑了——你心里没鬼,为什么不敢来?于是又派了两个重量级的人物去专程迎接他。这两个人是辟阳侯审食其和御史大夫赵尧。

听说来了这两位,卢绾更害怕了,关起门来和几个亲信商量对策。他说:“现在的异姓王,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往年,韩信、彭越遭到诛杀灭族,这些全是吕后干的。现在皇上病了,又全是吕后这个女人把持朝政,她一直就想把异姓王侯和功臣们全杀光的”。于是照样称病不出,连他的臣僚也都躲着不见审食其和赵尧。

这两个人是何等人物,他们不温不火地住下来,明查暗访,虽然没能搞到多少燕王谋逆的真凭实证,但却获得了燕王对皇后恶毒攻击的密报。回京城后自然添油加醋作了汇报。

从审食其那里,吕后是最先得知卢绾对她的那番评价的。她恨得咬牙切齿,巴不得立刻将卢绾捉来,把他剁成肉酱。

偏偏在这时,又有从匈奴来的投降将领,交待了张胜在匈奴为卢绾奔走的事情,刘邦长叹:“卢绾果反矣!”

派谁去平定卢绾呢?燕的地盘不小,况且屡次平叛之役,燕王都积极率军参加,锻炼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伐燕之役,将会是一场硬仗。

刘邦病成这个样子,御驾亲征是不可能了,吕后建议派樊哙以相国名义率部伐燕——樊哙是她妹夫,而那些沛丰老臣,全是卢绾故交,吕后怕他们不真卖力气。

刘邦宣布废除卢绾的燕王分封,立皇子刘建为燕王。

樊哙大军压境,卢绾才追悔莫及,他没有像韩王信、陈豨、英布那样,公开举起旗帜宣布脱离汉朝,他本来就不想造反,而且樊哙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所以驻在燕国边境之后,按兵不动,并不发起攻击。

樊哙按兵不动的事立即被举报给了刘邦。刘邦十分生气,说:“樊哙这小子,想拖着等我死啊!”告状的人分析樊哙按兵不动的原因,即樊哙本为吕后党羽,一旦皇帝去世,他就想用兵杀尽戚夫人、赵王如意**。

刘邦震怒,就用了陈平的计谋,把周勃召来,在病床上下诏给他,令他去代替樊哙统帅平叛的军队,并且把樊哙在军中就地斩首。

周勃领命赴燕,到了樊哙军中,先设坛,以符节召樊哙,樊哙受诏时,即喝令武士把他拿下,捆了个结实,然后装在槛车(囚车)上,交给同来的陈平,然后立即率军发起了对燕国都城蓟城的攻击。

卢绾大惊,他不愿和汉军发生正面冲突,带上妻小,在骑从护卫下弃城而去。周勃几乎兵不血刃,占领蓟城,燕国大臣和将领全部举起了降旗。当时刘邦为了安抚燕国吏民,曾在诏书上写明了对燕国臣工将吏的安置和奖励的措施:凡六百石以上的将吏,加爵一级,跟随卢绾的人,只要回归大汉都赦免其罪,加爵一级。识时务者为俊杰,于是争先恐后听命朝廷。

周勃乘胜推进,攻下浑都、沮阳,平定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渔阳五郡七十座县城。

卢绾怎么样了?他率家人隐藏在长城脚下,想等刘邦身体康复了再去长安谢罪,解释清楚兄弟间的误会。但他终于没有等上这一天。得知刘邦驾崩的消息后,他生怕再去长安会被吕后杀害,只好举家亡走匈奴去了。这是后话。

樊哙怎么样了呢?他也没有被当时砍头。拿下樊哙后,陈平眼珠一转改了主意,对周勃说:“樊哙是皇帝的老友,有那么多战功,而且又是吕后妹妹的丈夫,现在皇上下令杀他,是出于一时的气愤,过后肯定要后悔。咱们不妨先把他押回去,交给皇帝处理。如果皇上要杀他,让他自己杀好了。”周勃当然同意,依他和樊哙的兄弟情分,他最不希望樊哙死在自己手上。樊哙被陈平押送回长安的路上,就得到了刘邦驾崩、全国举丧的消息,所以樊哙捡了一条命回来,这也是后话。

派出陈平、周勃之后,刘邦病势急剧恶化。那些日子,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刘家天下的巩固问题。他身边的八个儿子,除太子刘盈外,都还未成人,但太子天性懦弱,不类自己,很难撑起当国的重担。而吕后的兄弟子侄却个个人高马大,与刘家子弟形成鲜明对照。况且吕后这些年越来越表现出对权力的热衷,她的政治手腕也越来越令人刮目相看。刘邦隐隐有一种担忧,一旦他撒手人寰,刘家的江山就会被易帜。而使刘姓江山易帜的最大危险,就是吕后所代表的吕氏家族。

于是,他撑着支离的病体,亲自在太庙主持了一场古代盟会的仪式——刑白马。

那是一个非常壮严肃穆的仪式,刘邦和皇太子及皇族其他成员为一方,大臣、将领为一方,共同歃血为盟。

武士当场杀了一匹六月龄的白马,将白马之血涂在每个人的嘴唇上,滴在每人的酒觞中,在血的光芒中,众人同声起誓:“从今以后,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击之”。

誓毕,众人将觞中血酒一饮而尽。

不久,一份白马誓词的诏令本颁示天下,诏令进一步强化了白马誓词的宗旨。大意是:“大汉立国以来,功劳卓著的人都已裂土封王,次一级的也已封为列侯,以下都已授以爵位,配享食邑。对国家之重臣,待遇从优,其家人或为列侯,并且允许他们自署官吏,有征收赋税的特权;或娶皇室宫主为妻子,缔结成姻亲关系。凡是封为列侯,享有食邑的人都给印绶佩带,赐给华丽的住宅。俸禄达到二千石级别的将吏,可以迁到长安居住,赐给比国家重臣稍次一等的住宅。所有当年入蜀入汉追随皇帝的将士,也都给他们世代免除徭役的奖励。所以作为皇帝,我可以说对得起天下功臣贤士了。今后如果有人敢于背信弃义,起兵闹事,背叛天下,人人可诛之。”

这段诏令是用现代语文译出的,但也可以看出其词气的峻烈。

吕后心里窝着火,她很清楚,所谓的刑白马之盟和这个诏令,目标都是对着她和吕家而来的。

对于刘邦的“刑白马盟”,后人曾产生过一些疑问,因为这么一件大事竟不载于《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只在两书《王陵传》和《史记。吕太后本纪》、《汉书。高后纪》中有过只言片语,而且是由王陵和吕后口中说出。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是陈平、周勃等人为诛杀诸吕捏造的一条借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即持此论点。他说:“高帝之世,异姓王者八国。卢绾之废,乃在高祖崩年,长沙则始终安存。白马之盟,不知竟在何时?果有其事,史安得绝无记载,而仅出诸王陵之口乎?平、勃等谓:‘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此实持平之言。郦寄说吕禄曰:‘刘氏所立九王,吕氏立三王,皆大臣之意,事已布告诸侯,诸侯皆以为宜。’此当时实在情形也”(《秦汉史》)。吕思勉先生质疑的三大疑点,一是高皇帝刘邦在位时,异姓封王者有八国,卢绾废燕王时,也在高祖辞世那年,而且那时还有一个长沙王吴芮,并没有把异姓王全部赶尽杀绝。二是“白马之盟”并不知是什么时候举行的。如果真有这件事,算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为什么正传不载,仅出王陵之口呢?三是当时大臣们对封吕氏子侄并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并且认为刘邦封了九个同姓王,吕后封了三个吕家子弟,这很正常。

我则认为,“刑白马盟”是用不着怀疑其真实性的。第一,刘邦所封的九个异姓王,都是帮他打天下的元勋。像韩信等人,当时刘邦是以“平分天下”为筹码才驱使他们卖命的,而且刘邦对他们一直存有深深的戒心,分封他们,绝非他心甘情愿,这从他国基未稳就急不可待地找借口剪除异姓王可以看出其用心。第二,刘邦深知刘盈性格懦弱,他死后,异姓王将会是刘家天下最致命的威胁。第三,卢绾之变对刘邦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以说,他完全被这个事件击倒了。卢绾是他的“发小”,过命的兄弟。刘邦真正心甘情愿封的异姓王只有卢绾,換一句话说,他甚至没有拿卢绾当异姓王对待。可偏偏是他最后背叛了自己。受了强烈刺激和伤害的刘邦做出此举不难理解。第四,刘邦“白马之盟”的精神虽由王陵说出,但绝不会是他的杜撰。倒不是说王陵木讷少文,编造不出“白马之盟”的誓词,“白马之盟”是个大举动,不会是刘邦和王陵两个人关起门来搞的。王陵在众臣面前抬出“白马誓词”,如无其事,焉能服众?第五,司马迁和班固都是公认的治史谨严的学者,他们让“白马誓词”由王陵口中说出,正是尊重了历史的真实。那种形势下,也只有王陵敢于挺身而出,捍卫“白马之盟”的既定原则,陈平是个政治滑头,不可能当出头椽子。至于陈平、周勃为什么一开始向吕后妥协,同意她分封吕氏子侄,那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自保之举。至于郦寄对吕禄说的那些话,干脆就是个政治谋略。他家老爷子被功臣派挟持,当了“人质”,郦寄去诓骗吕禄,怎么说,说什么,那全是给他定了调子的,那个时候他膀子上长得不是他自己的脑袋。综上所述,吕思勉先生提出的几点质疑,似乎都不能作为“白马之盟”纯属子虚乌有的证据。

二十一、秘不发丧

刘邦自知,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最让他放心不下的,除了戚氏母子就是太子刘盈了。他怕他死后戚氏的下场会很惨,又怕太子刘盈担负不起治理一个大国的重担。

他立下的第一份遗嘱,就是给太子刘盈的,遗嘱中他叮嘱儿子一定要认真读书,从书中学习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说自己年轻时一直认为读书无用,所以秦朝颁布禁书令时特别高兴。但是从当了皇帝以来,才知道读书的重要,对以前的作法很是悔恨。他又说:我的书法因平生没有刻意练习过,并不怎么样,但我注意向读书人学习请教,多少也明白了一些,现在看来你写的字还不如我,应该多多练习,批文一定要自己动笔,不要让别人代写。

他也鼓励了儿子:尧和舜都没有把天下传与其子,而是禅让给别人,这不是他们不以天下为重,而是因为他们的儿子没有当国的能力。人家有好的牛马尚且爱惜,何况天下?因你是嫡长子,我早就想扶立你。大臣们称赞你的朋友“四皓”,我尚不能罗致他们,他们却心甘情愿为你效力,由此可见你是能担当大事的。所以我确立你来接我的班。

他又叮嘱:你看朝廷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这些老臣,都是我的同辈,他们的年龄也大你一倍,你要懂得尊重他们。这些话要告诉你的诸位弟弟们。

最后他以戚氏母子相托:我不久于人世了,我把如意母子托付给你,你的那几位弟弟,我是放心的,他们都可以自立,只有如意,可怜还是个小孩子啊。

以后刘盈处处呵护如意,就是因为父亲临死前把如意托付给了他。刘盈是个宅心仁厚的人,这一点刘邦心里是有底的。

吕后让人四下访求,找来一位专治金疮的名医,带进宫里。这位名医诊视过刘邦之后,以虚言抚慰刘邦,说还可以救治,刘邦从他的脸色上早看出了端倪,便开口骂道:“江湖游医!我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天下,这都是天命啊!命既在天,就是扁鹊在世又有何益!”

他让吕后赐给这位名医黄金五十斤,令其离去。

从此,他不再见任何医生,也拒绝服任何药物。

有一天,趁着刘邦清醒,吕后问他:

“陛下百年以后,萧相国年事已高,他之后,谁可继任相国?”

刘邦果断地说:“曹参可以继任”。

吕后问:“曹参以后呢?”

“王陵可以继任,只是这人有些憨直,可用陈平辅助他。陈平智谋有余,而定力不足,难以单独担当重任。周勃为人质朴,不好诗书,但以后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会是他。可委以太尉之责。”

吕后又进一步问:“周勃以后怎么办?”

刘邦闭上眼睛说:“以后的事,恐怕你也管不着了。”

吕后为什么要问谁能任相国?因为在朝廷中,相国才是重中之重。这个职务历代名称不同,或称“相”、或称“宰相”、“冢宰”、“令尹、”“丞相”等,秦时称“大良造”、“相邦”,“相国”这个称谓,也是从刘邦时代才有的,在青铜器铭文中,也称之为“相邦”,就是辅佐国家的意思,汉立国后,避刘邦之讳改称“相国”。相国是“百官之长”,行政首脑,“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执掌朝政,是国家大事的总理,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最直接的推行政令的助手。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史记》中说到相国的作用:“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因此,这个职位的人选,也关乎国家兴废。吕后在刘邦弥留之际不问别的,单单只问相国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出,此时,她已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了。

应该说,刘邦的如此安排看似随口说出,实际上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他这一生,率性而为的荒唐事做了不少,惟独在这件大事上,他头脑异常清醒,难怪韩信说他有“将将”之才,他对这班老臣,真是了解得太深了。

刘邦又作出了一项决定,命令陈平、灌婴十万大军回师后屯驻荥阳,这个用意很明显,又是对着吕氏家族的。

下面把刘氏和吕氏两个家族力量相互对照来看一看:

先看刘家。刘邦的哥哥刘喜,受封代王;弟弟刘交,受封楚王;从兄刘贾,受封荆王。八个儿子,庶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嫡长子刘盈,现为太子;庶次子如意(戚氏生)为赵王;庶次子刘恒(薄夫人生),为代王,即后来的汉文帝,再次子刘恢,为梁王(后徙为赵王)、再次子刘友,后晋封赵王,再次子刘长,为淮南王,刘建为燕王,其侄刘濞为吴王。

再看吕家。吕氏分封,除了吕泽、吕释之由于一直追随刘邦因功被封外,(吕泽封周吕侯,吕释之封建成侯,吕泽在抗击匈奴侵犯代地时负伤去世),只有吕释之长子吕台被封为郦侯,次子吕产被封为交侯,其余子侄,都还没分封。大规模分封诸吕,是吕后执掌权柄后的事情。

这样一对比,显然刘家要强大得多。但仔细一想,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只有庶长子刘肥和嫡长子刘盈刚过了十六岁,其他几个都还是小孩子。而吕家子侄,却大多数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了。况且还有吕释之、樊哙及其部属组成的强大军团!

所以刘邦趁自己清醒,做了调兵谴将的部署。一旦外围发生叛乱,陈平、灌婴会成为第一道屏障。至于京师的防务、宫廷内的警备,则全都在少壮派的控制之中,以赵尧、张相如、公孙晋、宣义、公上不害等为代表的政治少壮派,同老臣们没有共同利益可言,与吕后母子之间也没有任何牵系,他们只奉行一个信条,就是无限忠于皇帝。这一支政治力量是刘邦的底牌。

一生“大而化之”的刘邦,对生死问题倒是个很看得开的人。他没有听信方士、术士的摆布,甚至拒绝了吕后给他找来的医生。他要赢得死神到来之前的这一段宝贵的时间,尽量稳妥、慎重地按排好关乎大汉江山的身后事。

这些日子,只有吕后一个人守在长乐宫,她不许任何人接近刘邦。尤其对赵尧等“少壮派”,更是在百倍警惕的同时采取了有效的笼络手段。同刘邦一样,她也看到了这一支潜在的政治力量的重要。太子要顺利接班,没有他们的支持是很难做到的。

汉高帝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在长乐宫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吕后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严密封锁皇帝驾崩的消息。只有审食其一个人可以出入长乐宫,两个人密谋了什么,史书上没能留下确凿的记载,但外面传出的流言,是皇帝已经晏驾,而吕后、审食其他们正在策划把功臣统统杀光。

可以想像到这个流言在朝野引发的震动。

老臣们非常愤怒,非常恐惶。这几年,他们已经了解了这个曾作为他们“四嫂”的女人,她可是个说干就干的角色。

他们就去找郦商。

郦商作为老将,已经退休,但他是留居长安的军衔最高的一个将军,又与吕家过往密切,大家就找他,让他拿个主意,该怎么办?

郦商马上约见审食其,对他说:外面已经知道皇上去世的事情了,可是一连四天密不发丧,人们又议论皇后要诛杀功臣、诸将。真要那样的话,天下就危在旦夕之间。陈平和灌婴在荥阳有十万守军、樊哙和周勃率二十万大军在燕、代。假如他们听说皇帝去世,诸将会被诛杀,肯定会联合发兵,进攻关中。诸大臣在朝廷内部响应,诸侯各拥兵造反,咱们就只能坐视汉朝的灭亡了。

审食其很快就把郦商的话转达给吕后。

对长乐宫外流言鼎沸,吕后还不知道。审食其一说,她才感觉到事情真的严重了。于是赶忙下令为皇帝举丧,以防不测。

陈平在押解樊哙回长安的途中,接到了要他和灌婴回师荥阳的诏令。接着,又得到了皇帝驾崩的消息。陈平一想,荥阳是不能去了。现在朝廷里肯定有很多人认为斩杀樊哙的主意是我给皇帝出的,他老婆吕媭如果在吕后面前告我一状,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这么一想,陈平出了一身冷汗,连忙昼夜赶往长安。到了长安,他直奔长乐宫,哭倒在刘邦灵前。陈平哭得那叫痛啊,差点哭得昏死过去。

哭过了,他就向吕后报告把樊哙带回长安的事,那意思很明白:我可是冒着抗旨的危险,才保全了你妹夫性命的。

吕后听了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知道了”。

陈平心里就更没底了,他坚持留在长乐宫,为皇帝守灵。

吕后心里是恨透了陈平的。当初刘邦下达在军中把樊哙就地正法的密诏,她就怀疑一定是陈平出的主意。因为除了陈平,谁能出这样的损主意啊,周勃、灌婴他们与樊哙,那是从小到老的朋友。

这时她见陈平这么快就倒向自己一边,觉得这个人或许是可以利用的。再说他去处置樊哙毕竟是奉诏行事,而且他毕竟没把樊哙就地正法。把陈平杀了,会引起一连串不良反应。于是就宣布任用他为郎中令,辅佐太子。

吕后任用陈平,不是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吕后对别人评价她什么一向是不在意的。她用陈平,一是因为萧何已老衰,张良又隐退,朝中数得上的智囊就只有陈平了。二是因为用了陈平,才可以同少壮派的力量形成一种潜对抗。郎中令这个职事是负责皇宫的安全防务工作,这一部分权力,原来是少壮派王恬开掌握的。

听说陈平回到长安,吕媭果然找姐姐哭诉,要求严惩陈平,吕后不听。

陈平,又走了一着险棋。

樊哙的槛车到了长安后,吕后就立即宣布当场赦免,并恢复了他的官位爵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