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都市 > 落日北魏 > 162章、舌战群儒

162章、舌战群儒

16章、舌战群儒只说永康公主赧然回去。

茹茹气得“啪”一声将桌上的茶杯摔得粉碎,叫道:“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罗伊铭却大笑起来。

茹茹恼怒,问:“你笑什么?”

罗伊铭说:“我笑这么好的事你不答应,还生这么大气,这是何必?”

“好事?好事你答应啊,你去嫁给他啊!”茹茹没好气说。

“可惜我是男的。他又没看上我。”罗伊铭说。

“你混蛋!”茹茹气咻咻的,“他是哪根葱,他看上我我就该嫁给他!那要是那个什么破永康恶女人看上你,你也答应娶她?”

“那当然!”罗伊铭说:“我又不吃亏!”

“你死去吧!”茹茹气疯了,“这恶女人说的没错,你们男人都这个德性。”

“好了,别闹了!”胡充华插话说。

“谁闹了!”茹茹不服,“我什么时候成你义女了。”

胡充华说:“不这么说,你我三人二女一男,又怎么好解释?”

“需要给谁解释啊?你想怎么解释是你的事。”

“好了,别吵了”,罗伊铭劝架说:“其实,要说实话,昭明太子这个人还是不错的,满腹诗书才华,又仁爱孝顺。”

“他比你强吗?”茹茹问。

“比我强何止十倍啊!”罗伊铭说。

“哦,那你说说。”茹茹说。

“怎么,你忽然又感兴趣了?”罗伊铭打趣说。

“谁对他有兴趣,我就想知道他到底是那棵葱哪棵蒜,到底哪根神经有毛病,怎么就看上我了。”茹茹说。

“那好,我就给你说说”,罗伊铭说。

顺便我也给各位说说,但不罗嗦,毕竟历史人物,一查便知。

这昭明太子萧统出生于501年,字德施,是萧衍的长子,母亲是萧衍的贵嫔丁令光。丁令光是谁,不再细说。51年去世,死的时候还没即位,谥号“昭明”,后世又称“昭明太子”。昭明太子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且极有诗书才华。曾编有和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以及历代诗文总集《文选》三十卷。昭明太子也是笃诚的佛教徒,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就是由他将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整理成了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其又凭太子之位,收罗古今图书万卷藏于东宫。然后根据东宫藏书,择古今诗文之精华,编成了《文选》0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共选秦至梁代诗文700余篇。又另建藏书楼名“文选楼”,召诸名士讨论坟籍,称“高斋十学士”。

顺便再说一句,他虽对茹茹有请,最终茹茹也没嫁他,跟着罗伊铭北伐去了,昭明太子心中还念念不忘,写了一首诗寄给在北方的茹茹,这首诗如今就收录在《昭明文选》里,名字叫《有所思》:公子无于隔。,乃在天一方。望望江山阻,悠悠道路长。别前秋叶落,别后春花芳。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怅望情无极,倾心还自伤。

废话少说。罗伊铭说完,茹茹便问:“他是你家亲戚啊,你怎么摸得这么清?”

罗伊铭说:“你到哪个地方,不先了解清楚主要人物风土人情,怎么能混?”又问:“怎么样,这个人不是你想的那样浪荡的王孙公子吧?”

“还不和你一样好色?”茹茹说。

“我这不叫好色,叫多情!”罗伊铭纠正了说。

“反正你就是把他夸成一朵花,我也不可能嫁给他!”茹茹说。

“你要嫁,我还舍不得呢。”罗伊铭笑了说。

“好了,谁让你嫁了,不是给你打发回去了吗?”胡充华说,转了头对罗伊铭说:“弟弟还是想想怎么求萧衍出兵的事吧。”

“能有什么好法?”罗伊铭说:“待过几日,朝上议政再说吧。”

只说过了两日,萧衍果然大开朝政。将胡充华、罗伊铭请了去,文武大臣站了满满一殿。

萧衍先介绍宾主,最后开篇点题:说今大魏太后、罗将军欲说动寡人兵北伐,今由太子主持,由各位商讨北伐是否可行?

话音未落,便有一人高声说道:“微臣以为,欲伐北魏之议,万万不可行!”

昭明太子便介绍说:此乃黄门侍郎,刘孝绰,刘冉是也。能文善草隶,年十四便代父起草诏诰,幼而便称“神童”。

罗伊铭拱手致礼,说道:“失敬失敬。不知刘侍郎为何以为不可北伐?”

刘孝绰起手还礼,说:“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不知罗将军欲让我主北伐,将以何名义?”

罗伊铭说:“北魏乱政,民不聊生。出师伐魏,解民倒悬。其言正否?”

刘孝绰说:“北朝与我对峙几十年,实事求是的讲,已是累世仇敌。也就是说魏人与我为敌。今罗将军说北伐是解民倒悬,请问此民为谁?若是北魏人民,岂会欢迎我们?所谓解民倒悬,不是欺世之谈吗?”

罗伊铭笑了笑说:“刘侍郎言之有理。但可知如今北魏形势否?而今,元子攸篡位,而政令实处于尔朱荣之手!北魏士子百姓多有怨望。洛阳富贵人家十室九空,正是因此之故。所以罗伊铭才提议梁主出兵,以元故北海王即今梁之魏王名义北上,清除奸佞,收拾人心。魏人百姓闻魏王而来,必道路箪食以迎。到时北魏社稷匡复,魏王岂会忘梁主大恩?到时,黄河以南,梁主与魏王商议归属,刘侍郎以为魏王会拒绝否?如此,不知刘侍郎以为以此出兵,其名正否?”

“这……”刘孝绰一时语塞,无话可说了。

不巧,突然又杀出一员人物,高声叫道:“所谓名正言顺之事,倒是其次!但愚以为,北伐乃国之大事,没有十足把握,不能轻易为之。”

昭明太子介绍说:“此乃我朝五兵尚书王规王戚明是也。温润至孝,好学而有辩才,乡里人称孝童。”

罗伊铭再次施礼,说:“失敬失敬!”

王规还礼,然后说道:“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罗将军主张北伐,我先请问,可知我南朝历次北伐乎?”

罗伊铭说:“请讲。”

王规说:“自晋以来,南朝历次北伐,我想结果罗将军应该也知晓。宋文帝刘义隆,可算是一时英雄,且其在时疆域辽阔,占有长江以北的河南洛阳、虎牢、滑台,以及山东济南、东阳等地,威胁元魏战略腹心,而元魏当是时不仅南有刘宋,北还有大夏、西秦、北燕、柔然等强敌窥伺。以当时之国势,尚不能统一中原,刘将军以为如今我大梁,果强于当时刘宋否?”

萧衍的脸色明显的不好看。

王规接着说:“此后数次交战,檀道济、到彦之,也皆未能定鼎中原。天监五年(公元506年),我主派三十万大军北伐,虽小有斩获,但到最后也仍然是无功而返!去年,寿春之战,罗将军也知道,王某不再多说……如今大梁虽然人才济济,但凭心而论未必比彼时为强,北伐之意,在下以为断不可行!”

罗伊铭呵呵一笑,说:“王尚书以为战争胜负,靠的是什么?”

王规说:“实力,当然是实力。”

罗伊铭“哦”了一声,说:“王尚书所言有理,但以你所言,似乎兵力就是实力,如此则不尽然。昔者苻坚拥兵百万,其武力不可谓不强。但是南伐东晋,与谢安决战于肥水?其结果如何,王尚书不会不知。难道说当时的实力苻坚还不如东晋吗?乐毅伐齐,连下七十余城,难道说当时乐毅所率之兵要强过齐国不成?此类例子,比比皆是,王尚书不可能不知。因此,所谓实力,并不在兵之多少。

就像王尚书所说,刘义隆北伐,当时为何大败而回。一是到彦之轻敌,把全军摆成一字长蛇阵,守卫在黄河南岸000余里长的防线,当年刘备猇亭之败已是前车之鉴,到彦之不思教训,遭遇大败,可谓愚蠢之极!后檀道济北援,倒是打了许多胜仗,但滑台失陷,粮草被断,檀道济也是孤掌难鸣,不得不败回。而要说当时,难道刘义隆不正是如日中天之时吗,实力不可谓不强。再至于天监五年之败,罗伊铭更不愿说了,王尚书难道当真不知?当时大梁军队器械精新,军容极盛。但是驻兵之人却是陛下之弟,太尉、骠骑大将军萧宏。不是罗某说话难听,若非大将军畏缩不前,弃军逃亡,焉能致数十万大军溃散!所以说,若说是兵力不行实力未济不能出兵实在是孩童之言。等你生息教育,兵力强了,则形势已经变了,则很可能反而不如此前!”

王规哑口无言。

此时忽然有一人笑了起来,说:“罗将军好辩才,但刚才说到形势,可知当今形势否?”

昭明太子说:“此乃步兵校尉刘孺,刘孝稚是也。刘校尉幼而聪敏,七岁便能属文,也是我朝不可多得的人才。”

罗伊铭再次起手施礼,说:“幸会幸会!”

刘孺还礼,说:“刚才听罗将军说天下形势,可知当今天下形势?”

罗伊铭说:“愿闻其详。”

刘孺略愣一下说:“刚才罗将军说,军事实力之强首在将而不在兵,然也。但罗将军说北魏因尔朱荣河阴之变,现人心离散,百姓怨望,以为北伐有机可乘,愚意则不然。罗将军也知道,当今北魏把持朝政者尔朱荣也!尔朱荣何许人,乱世枭雄也!其谋略、勇武皆当世一流,且手下又有战将无数,皆百年来难得的将才。北魏内政虽乱,但仍控弦百万。切连年征伐,将士更加精猛。此时北伐,岂可为也!”

罗伊铭呵呵一笑,说:“刘校尉此言差矣。难道当真不知今北魏之形势乎?如今北魏,可谓是风雨飘摇。北有葛荣百万大军造反,西有万俟丑奴独立成帝,现如今三齐之地又刚刚爆发邢杲起义,然后接着在泰安又爆发了羊侃起义,北魏形势可谓是乱成一锅粥。此时如梁主再遣一军从南而进,网罗四面,正是火中取栗之机。就算刘校尉所言尔朱荣如何如何可怕,但任他尔朱荣再有雄才,又岂能有三头六臂分身之术?如此形势,千载难逢,刘校尉与罗某论形势,如此形势竟真不知吗?”

刘孺嘴动了机动,又没话说了。

然后又先后有参军殷芸、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王筠上来一一发难,皆被罗伊铭辩驳的哑口无言。

昭明太子看无人再说,便开口说道:“原来只知罗将军英雄神武,却不知还是这等辩才,真是令人钦佩。”

罗伊铭说:“太子见笑了。”

萧衍便问:“众臣与罗将军议了半天,太子以为如何?”

昭明太子一愣,说:“罗将军所言虽有理,但儿臣以为北伐未必可行。”

罗伊铭很是惊讶。

萧衍“哦”了一声,说:“说来听听。”

昭明太子说:“虽然罗将军刚才讲了几点战争决胜的因素,但是目前儿臣以为我们都不具备,或都没有优势。虽然兵力不是决定因素,但要北伐,若没有十万可用之兵、二十万保障之兵,即使可为,也必无大作为,即使夺取一些城池,若再分兵把守,分散了兵力,也必不能守住?目前,经去年一役,我大梁实无如此多兵力。第二,罗将军讲到将才。不是儿臣悲观,自韦睿将军、曹景宗将军去世以后,我大梁这多年来实在没有再超过此二位将军者,而二位将军在时,我大梁对北魏尚不能取得明显优势,而今只怕困难更甚。第三天下形势虽与我有利,但根本形势未变,当然罗将军说的有理,万事不可等必可为才能为,但是既然无所大作为,不如暂时修养生息。且父皇近来参禅,正是要用佛法教化天下人去除杀心与戾气,儿臣以为,又何必再起刀兵?”

萧衍“嗯”一声,点点头,对胡太后说:“太后,你看,如今我朝中众臣皆不同意北伐,寡人也无可办法。”

“陛下”,罗伊铭抢话说,“还望陛下……”

萧衍把手一挥,说:“罗将军不必说了,此事容我再考虑吧。”

16章《三个条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