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次元 > 把大象装进冰箱只需要三个步骤 > 5.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5.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只来得及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个回答中,只有贝尔纳——法国著名作家,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虽然不是最有价值的,但却是最有可能实现的。成功的最佳目标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008年,登山界传来两个消息:一个是莫里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00米处坠崖身亡;一个是马克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成功登上海拔817米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

马克和莫里都是登山爱好者,也是好朋友。他们曾成功攀登了9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欧洲山峰。后来,莫里认为没有征服珠峰就不能算是一个最好的登山运动员;马克则认为,自己登上珠峰的难度较大,暂时不宜采取措施。由于他俩在未来目标上的分歧较大,所以没能继续合作,000年他们分道扬镳了。

8年间,莫里一直在办理登珠峰的签证和批文,在此期间,他先后次登珠峰,第一次登上了7600米,第二次登上了8500米,第三次挑战珠峰时,他遇难了。而马克先后征服了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山和海拔6895米的盐泉峰,成为第一个征服这些山峰的捷克人,并被国际登山者协会吸收为常务理事。

莫里认为自己有能力成为一个最好的登山运动员,他始终把征服珠峰作为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好目标,不考虑各种可变和未知因素,虽然他也登上了珠峰的海拔8500米,但结果却是遇难身亡,真是有些令人遗憾。而马克则知道自己登上珠峰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他选择了放弃。他把目标选定在海拔817米的道拉吉里峰,从征服5895米到征服6895米,再到征服海拔817米的道拉吉里峰,经过8年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马克和莫里登山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最美好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马克在他的登山生涯中就是制定了合适的目标,虽然看起来没有莫里那么耀眼,但是可实现性却是最强的。他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把具体的目标分成了几个小目标,一个一个地完成,一步一步地为达成总目标努力。这样,他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能体验一次成就感,同时也向总目标迈进了一步。这样,尽管马克每次攀登的高度都不如莫里,但他却达到了不同山峰的顶峰。

莫里在他登山的生涯中提出了具体而高远的目标,并为直接实现这个目标做着准备和尝试。尽管莫里每次攀登的高度都比马克要高得多,但他从来没有达到过他所设定的目标。他的生活状态总是处在“我一定行——我行吗——我一定行——我也许行——我不行”的冲突和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中。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提到目标,总认为把目标定得越高越好,越有价值越好。他们总是把前景描绘得那么灿烂、那么美好。至于今后有什么未知情况,有什么可变因素,可行性如何,最终能否达到,则是另一回事了。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为自己定过很多目标,但所定的目标真正都实现的并不多,有的人甚至连一个也没有实现。这方面我们不妨学学刘翔,为自己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刘翔在他的自传《我叫刘翔》中说:刚入国家队时,我的目标是超过同队的师兄沈真声,几个月后,我超过了他。下一个目标是超过称霸全国乃至亚洲近6年的陈雁浩,一年以后,我又超过了他。然后的目标就是世界顶尖高手阿兰·约翰逊,三年以后,我终于第一次战胜他。

刘翔的目标论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我们在乎的并不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而是完成目标时这个人的体验是什么,这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如果把目标定得很高,一方面有可能达不到所设定的目标,另一方面即使达到了也不会去享受,反而会为自己设定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因此这种人是体验不到成就感和幸福感的。

生活中我们不应该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了生活的方向,但目标不应该定得太大。我们应该从小处做起,为自己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等这个目标实现了以后,我们再定下一个目标。一个一个小的目标的不断实现,会增强我们的自信,也会使我们离大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是想做一点工作,或者想干一番事业,有所建树,甚至是想创一番伟业,流芳百世。那就切记不要好高骛远、把目标定得过高、把未来想得过于美好。未来的可变因素太多,所以,一定要从最能实现的目标入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体会到登顶的豪气和“一览众山小”的快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