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言情 > 葬清 > 第34章 独断

第34章 独断

晨雾微起,天色方亮,紫金城已从夜梦中醒来。

历代清帝均是勤政之人,三百多年来,不论是年迈的康熙,还是幼小的同治、光绪,不论是炎热的盛夏,还是严寒的冬季,早朝几乎没断过,除非皇上出京巡狩,或者重病卧床,从这方面讲,清帝治国之勤远超历朝历代。

今晨的中和殿,文武大臣抖擞精神,鱼贯步入中和殿,太监却前来宣旨:早朝暂缓,宣翁同和、礼亲王世铎、李鸿藻、额勒和布、张之万到上书房。

除了帝师翁同和,其余四位都是在京的军机大臣,群臣愕然,莫非又出了大事,皇上难以决断,私下里垂询?

不谈朝堂上的议论,惊疑不定的五大臣,在首领太监的带领下,到了上书房,齐刷刷的跪拜:“我皇万岁万万岁。”

光绪端坐龙案后,微一抬手:“众卿平生,赐坐,赐茶。”

五大臣都是糟老头子,年纪最大的是张之万,竟有八十三岁的高龄,光绪一向尊敬有加。

“谢主龙恩。”五位老臣不明原由,忐忑不安,起身后偷窥光绪,见皇上不仅没有怒气,反而笑容满面,心中落下一块石头,看来不是什么坏消息。

太监搬来软凳,敬上御茶,五大臣道了声谢,只敢坐半个屁股。

太监从龙案上捧起一本奏折,递给五大臣传阅。

元山大捷!

奏折由徐用仪亲自草拟,将元山之战夸了一通,对于成龙更是不吝赞美之词,向光绪大力推荐,甚至于上升到“于宣抚使在朝,倭寇闻风丧胆,朝鲜大局可为”的高度。

五大臣先是一愣,随即个个笑逐颜开,齐声贺道:“恭喜皇上,我大清连战皆捷,此乃祥瑞之兆。”

得到倭寇准备登陆元山的消息后,军机处一直在提心吊胆。

姚二胜仅一百多人,守住元山的可能性极小,但李鸿章特意来报,守卫平壤最为重要,盛军、毅军不宜分兵,令丰阿升部火速援驰。

大家都是聪明人,对李合肥的心思看得一清二楚,丰阿升部最起码需要半个月,赶不上倭寇的速度,大家却无可奈何,李鸿章的话也说得冠冕堂皇,很难反驳,只好听天由命。

不料于成龙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以少胜多,全歼倭寇舰队,如此辉煌的战绩,就连最保守的礼亲王世铎也赞不绝口:“于宣抚使以区区五百马营,连战强敌,四战皆胜,打出了我大清的威风,真乃倭寇的克星。”

作为坚定的主和派,张之万同样叹服:“于宣抚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乃我大清之福,也是皇上的福将。”

一次胜利可以说是运气,二胜也能归于碰巧,现在却是三胜、四胜,一次比一次惊险,一次比一次畅快淋漓,只能有一个解释,那位于成龙是个天才、货真价实的名将。

光绪心情最为舒畅,笑眯眯的说道:“众位爱卿,前几日黑鹰谷之战,朕没有赐予于宣抚使应有的赏赐,心中甚是不安,接到元山战报,朕思来想去,朝鲜战局事关国运,如此良将岂能不予重用?”手一摆,示意秉笔太监:“传旨,于成龙功勋卓著,升游击将军,赏黄马褂一件。”

连升两级?

五大臣面面相觑,神色不一。

皆知光绪偏爱于成龙,早就想升他的官,没想到如此大方,由丛四品直接跳到丛三品。

这可是一个很高的门槛,从中级到高级军官惊险的一跳,勉强有资格称将军。

礼亲王世铎看了看张之万,两人分别苦笑,上次廷议,光绪的意见被翁同和借机劝回,可惜弄巧成拙,年轻人啊,逆反心理太强。

其实,翁同和并非排斥于成龙,而是担心升官太快,必然骄横,也树大遭风,惹人眼红,日后必有不测之祸,此外,得知于成龙的底细后,心里也有点不舒服。

难得一次独断乾纲,光绪皇帝很满意自己的小伎俩:“诸位爱卿,历朝历代不缺贤才,缺的是明君,良将弃之如履者,乃亡国之兆,朕自认不是昏君,我大清要重现辉煌,就应该大胆启用贤臣良将,贬拆、远离小人……来人啊,立即向平壤传旨。”

不等众臣反应过来,太监一声应诺,小跑出殿,直奔电报局。

君无戏言,光绪先下手为强,连圣旨也提前草拟好了。

翁同和正想劝阻,屁股刚离座,闻言皱眉,又苦笑坐下。

忽然,李鸿藻跪地一拜:“老臣附议,皇上乃一代明君,胸怀天下。”

在这之前,李鸿藻始终没有表态,一直在冷眼观察于成龙,今天是第一次表明态度。

清廷文武大臣中,李鸿藻的资格很老,曾为同治皇帝的师傅,受到西太后的器重,加太子太保,又是坚定的主战派,他的话很有分量。

平日寡言的额勒和布紧跟其后:“老臣也附议。”

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翁同和只好跪下:“老臣附议。”

礼亲王世铎、张之万交换一个眼神,心领神会的点头,大势已定,索性跪地附议。

“好,好,诸位臣工请起。”光绪喜笑颜开,又翻出一本奏折:“这是徐中堂、于将军的联名奏本,事关朝鲜战争的成败,见解独到,深得朕心,大伙儿议一议。”

奏折在五人手里传阅一圈,气氛顿时诡异起来。

#####################

平壤城外,大同江畔的一处丘陵地,杀倭军的将士忙得热火朝天,有的竖立一顶顶帐篷,有的砍伐树木,有的制作木栅栏,有的平整土地。

一座巨大的营盘正在形成,占地超过了五千亩。

今天,盛军、毅军总算到达平壤,再过几日,奉军也如期赶到,平壤城居民众多,可征用的空地寥寥无几,于成龙主动让出了军营,到城外驻扎。

“老于,你真的准备交出城防?”对于其他人,闵丙奭一百个不放心,只有老于坐镇,平壤才能稳如泰山。

“闵大人,那夜倭寇来袭,我渡江作战前,曾经说过一句话。”于成龙笑了笑,极目远眺,山顶的视野很开阔,奔腾的江水咆哮如雷,对岸郁郁葱葱。

王大力他们,不知怎么样了?

闵丙奭捻须沉吟片刻,陡然灵光一闪:“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于成龙哈哈大笑,豪气冲天:“正是,孤城死守,被动挨打,不是我老于的风格,整个平安道、整个朝鲜都是杀倭军的战场,呵呵,我到要看看,倭寇能派多少军队,来填这个无底洞。”

如果是别人,闵丙奭肯定视为吹牛,但他对老于有极大的信心,打趣道:“据我估算,倭寇至少能动员三十万大军,你老于有本事,将他们全部拿下。”

于成龙目光闪动,略带狡猾的说道:“三十万是极限,除去本土的防守,派到朝鲜的不超过二十万,嘿嘿,我只需十万大军,保证将他们赶下大海。”

闵丙仔细端详几眼:“真的?你真有把握?”

“那当然。”于成龙眨了眨眼睛,隐有一丝诡异的神采。

倭军固然众多,来势凶猛,但并非采取雷霆万钧之策,二十万大军一次性入朝,而是很愚蠢的添油战术,若是运用恰巧,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先歼其一部,各个击破。

闵总管半信半疑,于成龙一拍他的肩膀,笑道:“总管大人,我提醒你一件事,盛军、毅军的纪律可不如我马营,呵呵,你要有心理准备。”

闵丙奭一愣,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思,大清军队纪律败坏,嫖赌不禁,吸大烟、骚扰百姓是家常便饭,一旦应对不慎,平壤城马上就会乱套,好容易建立起来的军民鱼水情,转眼间毁于一旦。

闵丙奭想了想,呵呵笑道:“老于,你不要与我兜圈子,有什么好点子赶快提出来。”

于成龙从袖子掏出一叠纸,飞快的塞到他手里:“速度要快,必须在盛毅两军到达之前,全部办妥。”

闵丙奭迫不及待的翻阅,喜出望外:“太好了,我马上照办。”

#######################

“孙中堂、徐中堂,北京急电。”王锡祉急匆匆的跑入客厅。

从清晨起,孙毓汶、徐用仪就在等待圣旨,闻言站起身来,一把抢过光绪的急电,飞速的流览一遍。

孙毓汶惊讶不已:“连升两级?呵呵,看来这于成龙的福分不小,竟得皇上如此看重。嗯,论军功名至实归,也不算太出人意料,快,快派人向于将军报喜。”

徐用仪却大为失望,圣旨的主要内容是于成龙,联名奏折只字不提。

身为军机大臣,他岂不知问题出在哪里?

皇上是求之不得,但那些个同僚们,特别是往日的盟友,张之万等主和派,是最大的阻力,既没有赞同,也没有否决,显而易见,朝廷正僵持不下,一时难以决断。

王锡祉甚为机灵,见徐中堂脸色阴沉,悄悄的退出客厅。

“等等,代老夫向皇上发报。”徐用仪坐了下来,闭上眼睛思索了一会,缓缓道:“臣徐用仪,愿以这顶戴花翎、一生清誉、九族数百口性命,向朝廷请战,不论战局如何,老臣决不后退半步,与平壤共存亡。”

孙毓汶满脸古怪:“吉甫,你这是何苦呢?”

徐用仪摇摇头,一字一顿:“莱山兄,皇上宣战了,已无和谈的余地,只剩下战争一条路,于将军的一番话,我左思右想,的确关系到我大清的国运,退无可退,既然要打,就必须打好、打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起点中文网www.qidian.c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