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古代 > 北宋庶女种田日志 > 第274章 回程

第274章 回程

坐在船上,丹秋心情有些复杂。前不久,也就一个多月的样子,自己和姑娘一起北上,坐的是张妙清的船。这一路上,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不说别的,就那刘御史的事情,她就不知道此时该是一个什么心理了。说实话,若是她自己,现在还后怕不已呢。也就是姑娘,天仙下凡,那么睿智和冷静,又是那么的聪慧,又得"天界"相助,这才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了。

看着旁边的程静舟和铁头,丹秋心里更是复杂。这一位,和姑娘之间有什么事情,丹秋不知道。但也知道,肯定不简单。只是,双方都当做不认识,她也是很郁闷。不过姑娘怎么说,她就怎么做好了。

从开封府出来,经由京畿路,本来就要到两淮路。程静舟指示那些禁军:"船就到这里。你们在这里等待,我们改走陆路。"丹秋反正没有出来,随便他怎么做。丹秋说起来,就是个小姑娘,这还是第一次跟着柳雨烟出门。之前最远的地方,就是从杭州城出来,到了上清观了。

哦,不是。应该是从家里出来,来到杭州城的。不过那个时候,她才出生,一点印象都没有。丹秋机械的跟着程静舟下来,有些木然的想着。程静舟其实也在观察这个女使,他发现,柳雨烟的女使,还挺呆呆的。不够精明,不过不精明也好,至少不会惹事,也不会给柳姑娘惹来麻烦。就是不精明的话,很多的麻烦,也没有办法解决。

世上岂有双全事?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这性格,也是个双刃剑。每件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那便是鲜花遍野,反之,用消极的眼光去看待,则是乌云密布。世界拥有它的两面性,就如一个物体,由正面和反面。一个人拿着一杯水,他喝了半杯,手里还剩下半杯,他不小心将剩下的半杯水洒了一些,他十分懊恼,撒进了那么多,真是可惜呀!但一件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得到的反应却是还好,喝了半杯,况且只撒了一点就,半杯里还有水,于是他开心的将剩下的水一饮而尽。世界就是如此,如果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如果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用一个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世界才会更美好,身边发生的事情也会将变得简单易行。

程静舟觉得丹秋呆呆地,不会惹麻烦。这是事情好的一面,但不好的一面,就是不能很好的帮柳雨烟解决麻烦。比如一些登徒子,比如一些不好的目光之类的。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将会大不相同,不要总从悲观的方向出发,试试看看乐观的方向,或把不利之处变为有利之处,事情是不会改变的,但可以改变的是人的心态成功的人秘诀之一,也是乐观的心态,就像历经苦难之后,阿里巴巴终于在美国纽约证券所上市,公司在场所有人的衣服上印的都是马云的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或许正是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造就了今天的网络巨头。程静舟不知道这些,但也只好安慰自己:"也只好从好的一面去看了。"

然后,程静舟愣了愣,他不是极力的要和柳姑娘划清界限么?怎么会想这些?这也和自己的初衷不同啊。这些念头,纷纷扬扬的,在脑海里旋转。他们下了船,换了衣裳,乔装打扮,开始在两淮路穿行而过。这里不是特别的安稳,但也不会特别的不安稳。两淮路,再被总督经营的多么的铁统一块,到底只是臣子。

华夏人做事,总讲究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名正言顺,这是一个成语,原本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出自《论语·子路》。《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①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②,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老师您来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而应该采取存疑态度。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够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够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有一个名分就一定要说出和它相应的话来。说出话来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出来的话是一点也不马虎的!

所以,尽管一开始,两淮路还像那么回事,抵抗的也算是像模像样的,甚至总督还想着登基,大封功臣。有的时候,这种事情,还是挺有用的。但可惜的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大宋才见过多少年,仁宗还是春秋鼎盛,深得民心。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后世的称赞。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祯在位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尤以"嘉祐之治"为多。

宋仁宗还善于纳谏,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即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生气地说:"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赵匡胤)、太宗(**义)都曾经做过,恐怕不是粗官。"赵祯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他回到后宫后,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赵祯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在封建时代,算是很难得的。因此,他被历史学家称誉为"守成贤主"。赵祯一朝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由此可见,仁宗陛下深得人心,大宋朝根本没有反宋的环境。两淮路总督其实一开始,也只是想要多弄点钱,贪婪的想法,让他不顾**的生活,在河坝上搞事情。

从两淮路,有惊无险的穿过,期间遇到过几次,差点被发现。还好程静舟比较冷静,沉着应对。总算是有惊无险的穿过了两淮路。脱离了这个**的地方,程静舟松了口气,这一次要做的事情,基本上完成了四分之一了。

之所以不是一半,那是因为,回去的时候,更加的危险。还要带上柳雨烟家里的东西。到时候,穿过这里,怕是更为难。他在想着,能不能劝说一下柳雨烟的母亲,不要带东西,轻车简行的,直接上路。到时候,为了保险起见,不走两淮路,绕一点路,能够更安全一些。为了柳雨烟,程静舟愿意做这些事情。即使麻烦一些,也是心甘情愿。他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种感觉,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路走过来,历经两个月的时间,才终于来到了杭州城外。程静舟这才放松下来。就在此时,东京城外,上清观,柳雨烟也迎来了一个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