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穿越 > 1901铁血中华 > 第151章 沙俄暴乱

第151章 沙俄暴乱

1月3日,普梯洛夫工厂的汽笛长鸣,1万多工人开始罢工,紧接着,布尔什维克党彼得堡委员会,号召全市工人起来,支持普梯洛夫工厂的罢工。

不到几天,罢工人数增加到15万多人,首都一下子停水!停电,就连一份报纸也没有。

反战示威、工人罢工,沙皇政府万万没有想到,底层民众竟有如此力量,慌忙举行特别会议,商量对策。

一月以来,一个名叫格奥尔基·加邦的牧师,经常出没在工人之中,他到处游说,鼓动大家向沙皇政府请愿。

“大家可以上街举行和平游行,把你们的心声倾诉给仁慈的上帝和宽怀的沙皇,他们一定会倾听你们的声音,满足大家的要求。”加邦牧师一本正经地说道。

工人们交头接耳,讨论着牧师的建议。加邦见大家略有所动,便又大声说道:“大家如果前去请愿,一定会成功的!”

工人们相信了加邦的鼓动,便纷纷在请愿书上签字,准备上街游行,向沙皇请愿。

纯朴的工人们哪里知道,这个牧师正是日本公使馆武官、明石元二郎的人,他为了颠覆、捣乱俄国,专门派这个打着上帝旗子的牧师去煽动工人。

不少工人领袖都接受明石元二郎的资助,执行他的指示。

1月8日晚上,以沙皇的叔父弗拉基米尔和警察头子祖巴托夫为首的军政要员,举行了一个秘密会议。

极端残忍的弗拉基米尔狂叫道:“治疗灾难的最好药方,就是吊死百把个造反的人。”于是,这帮家伙磨刀霍霍,准备第二天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屠杀。

1月9日,这是一个寒冷的星期日早晨,十多万工人带着他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排成长长的队伍,从郊区向冬宫进发。

游行队伍高举着教堂的旗幡、十字架、圣像和沙皇的肖像,口里唱着祷歌,前去进行和平请愿。

中午时分,当一支游行队伍走到拉尔夫大门的时候,一群骑兵飞驰过来突然向人群发射一排排子弹。

工人们毫无准备,惊恐乱叫,100百多名工人瞬间便倒卧在血泊之中,大屠杀就这样开始了。

沙皇政府纠集了4万多武装军警,骑着高头大马,张牙舞爪的向手无寸铁的工人及家属开枪射击,他们把工人赶到冬宫广场和亚历山大罗夫公园的开阔地带,由凶残的巴甫罗夫团和谢芦诺夫团的骑兵来回奔驰,向混乱的人群不断开枪。

顿时,美丽的彼得堡成了杀人乐园,整个城市上空弥漫着血腥的气氛。枪声和人们的抗议声,怒骂声及家属们的惨叫声混杂在一起,震响了彼得堡上空。

工人们的鲜血染红了彼得堡的街头,同时也擦亮人们的眼睛。他们纷纷行动起来,把手中的沙皇肖像撕得粉碎,赤手空拳与军警们抗衡。

可他们哪是军警的对手,这些残暴的军人,露出狰狞的面目,表演着他们杀人的手段,整个彼得堡的大街小巷,留下了一具具尸体。

这个血腥的星期天,游行的工人付出了3000多条生命,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叫做“流血的星期日”。

星期日惨案使工人彻底明白过来,他们再也不相信什么救世主,纷纷行动起来,掩埋了同伴尸体,在交通要道筑起了街垒,拿起武器准备向沙皇讨还血债。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俄国全国,其它城市的工人也掀起罢工的浪潮,连手工业者和农民也发动起来,向封建专制发动进攻,这就是俄国的1905年革命。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工人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他们联合工农群众,把斗争的烈火燃遍俄国的每一个角落。

明石元二郎的人,负责从英国和瑞典向俄国境内输送武器弹药,分发给革命群众。

高加索地区是刚刚加入俄罗斯不久的新领土,有多个民族定居在此,其中亚美尼亚族与阿塞拜疆族,虽然比邻而居,却因宗教与文化差异而时有冲突。

1905年2月,在血腥星期日事件之后不久,据说一名穆斯林遭到亚美尼亚革命联盟党员杀害,引发两族的对立。

于是,在巴库、纳希契凡、舒沙、占贾等城市,发生大规模的族裔攻击事件,日本武官明石元二郎的人,也给他们输送武器。

以沙皇为共主的波兰会议王国,深受日俄战争带来的不景气所苦,1904年下半年,超过10万波兰工人失业。

1905年血腥星期日事件后不久,在波兰的工业重镇罗兹,工人以“打倒独裁!打倒战争!”为口号,进行大罢工。

同一时间,在华沙与其他工业中心,陆续发生罢工、示威或游行。同年的1月28日,在波兰社会党与波兰王国与立陶宛社民党的策动下,呼吁大规模罢工,波兰全境超过40万工人加入,持续了4个星期。

当时示威民众同时要求改善工人环境,以及给波兰人更多的自治,2月开始波兰的大学生加入示威。

沙俄政府向波兰的民族主义运动作出了让步,但部份示威民众尤其是工人仍然不满,沙俄政府已失去耐性,2月16日,在华沙的一场游行中,沙俄警察开枪镇压,有30名工人被枪击。

在日本间谍的蛊惑支持下,在战争失败的消息诱引下,俄国国内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迅速升温,整个沙皇俄国到处都是一片大乱……

在曾经的历史上,在日俄战争之后评论功勋时,明石元二郎是位于前列的,他资助发动俄国1905年革命,把俄国腹地闹的天翻地覆,被称为一人可抵十个师团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