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穿越 > 巨寇 > 第一百六十六章 特别情报部 上

第一百六十六章 特别情报部 上

后世有伟人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季风深以为然,回顾两年来的挣扎、奋斗,他的实力都是因由运气与掠夺而来。财富得于海盗宝藏,军队靠着受弟、改造俘虏。

真正自己的东西,可以没有多少,不过是身手强一些,运气好一些。虽然运气也是一种实力,不过那不是长远的依靠。

打拼了一年多,季风觉得,是时候网罗人才了。

以前是实力不够,现在形势大好,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正好趁早下手。

“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浅水湾别墅区几百栋豪宅,就是为筑巢引凤做的准备,而守备森严,位置偏僻的魔鬼岛,将是开展高科技研的秘密基地。

光绪二十八年(19o2)七月,龙虎卫直属特别情报部成立,下设训练处,联络处,行动处及情报总部,张柏雄任部长,林白羽任副处长,直接向季风负责。

特别情报处主要负责情报收集,收买,绑架,暗杀等等业务,人员由龙虎卫精锐战士,洪门骨干及半年来招揽的各国退役军人组成。

成立之后,张柏雄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搜罗中外各方面人才。

其实,除了季风按照回忆列出的名单,中国也有许多科技、军事、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人才。

随着特别情报部工作的开展,大量的信息递交到了季风手里,令他喜不自胜。

即便受到了满清压制数百年,杰出天才人物还是层出不穷啊!

188o年,清政府靠自己的能力,由陈道员主持在江南造船厂制造了近代史上中国的第一艘潜水艇并试航成功,开创了中国制造潜艇的先河。

陈道员自己设计图纸,招募工匠,“雇佣工匠十余人,自备薪米油烛等费,并木料铁皮分投采”等等,他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开工设造”,确实需要具备相当的献身精神和成功信念。

不到一年时间,到光绪六年(188o年)9月,这艘特殊的船“兹已造成,驶行水底机器也。式如橄榄,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其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节下水试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因河水不甚深,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若涉大洋,能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置无不如志,询摧敌之利器也”。

然而,这艘试验成功的潜艇没有正式使用或继续研究,从此却销声匿迹了。

满清政府之**无能,由此可见一斑。国家疲弱,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难以挥作用,这种初具现代潜艇雏形的作战利器,在当时的环境下难以挥作用,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而陈道员仍然窝在江南造船厂投闲置散,可谓明珠暗投。

“陈先生如面,值国弱民困之际,我辈当奋有为,求存图强,然以先生大才,偏居一隅,实为国家、民族莫大之损失附赠白银一千两,以为安家之资,敬请笑纳。”

这一日,当买醉回家的陈道员回到破旧的蜗居,一脸激动的妻子已经做了一桌好菜,和孩子们眼巴巴地等着他回家开饭。

而随着一封未署名的书信,还有一张巨额银票,酒肉粮食一大堆,足够他全家七口人过上十年好日子。

平白得了偌大财礼,陈道员并不在意,不过他预感到,自己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终于有人想起我了嘛?二十二年了,二十二年啦!”陈道员泪流满面。

得到季风指示,特别情报部派人前往上海联络,以两千两白银的安家费延揽了陈道员及一干能工巧匠。

一枚大才,就此投入龙虎门。

而经过了解,参与主持环球文化传播公司的谢缵泰,竟然是清末飞艇之父。

谢缵泰从1894年开始研制飞艇,到1899年设计成“中国”号飞艇。这艘飞艇采用铝为主要材料,在气囊之下悬有艇身。艇身前后有电动机带动的螺旋桨,推动飞艇前进。

设计完成后,他欲献给当时的清朝政府,但遭到冷遇,只能闲居香港,参与到反清事业中,直到季风找上门来,弃暗投明。

其实,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中国人就明了热气球。

最早的热气球是用蛋壳制造的,在那个时期写的《淮南万毕术》一书里提到,借助于燃烧着的引火物,蛋壳可以飞上天空。热气球也有用纸做成的,那就是传到后世的孔明灯。

古代的中国人还明了直升飞机,公元4世纪中国人葛洪参照一种儿童玩具竹蜻蜓做出旋翼,可以飞上天空3o米高。

公元17世纪中国苏州巧匠徐正明经过十多年的钻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飞机。它有像竹蜻蜓一样的螺旋桨,架驶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脚踏板通过转动机构来带动螺旋桨转动。

试飞时候,它飞离地面一尺多高,还飞过一条河沟,然后落下

没想到自己手下居然也埋没了人才,季风不由慨叹,幸好!幸好!

以后自己的飞机研究队伍总算有带头人了,等到把冯如、莱特兄弟等人拐到手,研究队伍就可以组建起来了。

想到以后用飞机航母虐战舰的场面,季风充满了憧憬。

“老谢啊老谢!以后的科研教育事业,可就靠你喽。”

在新世界集团的董事长办公室里,季风与谢缵泰畅谈未来,未来科技的蓝图被季风描绘得如同神话。天上飞的飞机,登月飞船,射程几万公里的洲际导弹,海底航行十万里的潜艇无数奇思妙想,令谢缵泰心潮澎湃。

不久之后,谢缵泰领导的环球教育展基金会率先从环球文化传播公司独立出来,成为教育与科研的主力

依靠洪门的庞大网络,许多后世神奇无敌的百度娘也不知道的情报被特别情报部送到了季风桌上。

在武器研究上,国内还有制作水雷的人才。在1856年的抗英斗争中就在广州河上使用了水雷。

在宋代,中国人还明了火箭,并使用了火药为燃料的火箭打仗,公元14世纪初又明了多级火箭。

可惜,很多技术经历元明清三代之后,大多已经失传。而水雷技术更已落后于时代。

不过,能够找到一些散落民间的自主研人才,好过事事依靠外国专家。

咱们中国人,最厉害的就是模仿,由模仿中创新。有了国产人才,国外的技术就能学为己用。

就在季风紧锣密鼓准备安排联络处、行动处情报人员前往国外搜罗、招聘、收买、绑架、暗杀国外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之时,特别情报部在国内的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这一日,季风又收到了几份报告: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蔡元培、蒋智由、章太谈、黄宗仰、林獬等在上海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以便借办教育之名,鼓吹革命。其宗旨为‘编订教科书,改良教育,以为恢复国权之基础’。”

“早稻田大学留日学生秦毓鎏、张继、叶澜、董鸿伟、汪荣宝、周宏业、冯自由、陈独秀等在东京筹建反清革命团体,取名青年会。”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于同年回国,入马尾船政学堂学习,学成后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武”任炮手,参加了马尾海战。

战后被调入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

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

“萨镇冰,大名鼎铭,福建闽侯人,一八六零年生,十二岁入福建马尾船政学校,作第二班学生,十七八岁出洋,入英国格林海军大学(green-ichco11ege),回国后在天津管轮学堂任正教习。

一九零零年任海军统领,肃威将军。”

这一刻,季风仿佛有一种感觉: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

照例求收藏,求红票!

鞠躬,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