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穿越 > 烽火战线 > 第七卷 和平与战争 第一百八十六章 国家命运 逐鹿中原

第七卷 和平与战争 第一百八十六章 国家命运 逐鹿中原

第一百八十六章国家命运逐鹿中原

国民政府的败局已定,5月5日,北线的陈济棠宣布长江防线国军战场起义。而后对面的解放军李家明部渡过长江,接收长江防线。

更是在这一日发生了许多事情,在一夜之间,国统区县宣布脱离国民政府的统治,并在城内升起了解放军的旗帜。5月5日夜,在南京等地黑暗中天空中突兀的出现了一朵朵白花。解放军空降部队对南京等地实施空降作战。在一夜之间占领了南京的重要设施。5月6日凌晨,重新搬回南京的国民政府正式通过广播对全国宣布投降,并解散国民政府。

5月7日,弹尽粮绝的陈诚所部被团团包围,陈诚等国军将领在突围时被俘获。至此国统区内战事已经基本结束,解放军各部队转入到清剿国民党散兵游勇的作战中。

5月9日,一支荷枪实弹的解放军部队开入浙江奉化,其目的是搜寻蒋的踪迹。经过一周的搜寻却没能再找到蒋的踪迹。只是在蒋公馆内寻到一封蒋留给陈浩天的亲笔信,信中说道:

中正自参加革命以来,多有偏见和固执之处。国家极弱依旧,不得不通过与帝国主义之属协作以达到目的,吾是一个罪人,因国家之主权、领土、尊严遭到践踏,为了国内政见统一,余不息痛下杀手……但吾与君始终是在政见上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便是不可调和的地方,通过这一战,让吾看到了未来中国之出路……届时中正会离开这个伟大的祖国,但愿在中正归去之后,能够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当陈浩天看完这封信之后,不由得唏嘘一番。蒋介石并非民族的罪人,其所做之事也许利于民族也许有损于国家之尊严。但是从其雄心壮志来看,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国为出发点。

外国的学者是这样评价蒋介石的: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政治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她的竞争对手们略高一筹并善于控制他们。但是,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对于蒋介石前半生生进行总结。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

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局限性,以及所处的政党的局限性,使得蒋介石的眼光极为的有限,也大大的阻碍了蒋的判断能力,总的来说蒋介石不是大独裁者,他缺乏独裁者的工具。他也不能成为民主的斗士,他纵有这样的宏愿,也已经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国民党的惨败是必然的,在此前的战争中惨败的教训并没有让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反而更加积极的剥削生活在底层的贫苦大众。并以此来酝酿更大的战争,这就使得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和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大大的激化。这最终导致了国民政府的垮台。国军高级指挥官的腐败无能随处可见,他们养尊处优,常常在远离战线后方发号施令,对于前线顺势万变的情势不能够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往往使恶化了的战局更是雪上加霜。

后勤运输是国军的绝症,即使在国统区内也没有几条好的道路,在遇上阴雨天气时,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运输车辆极度匮乏,加上后勤军官与奸商勾结,贪污军费,中饱私囊,对于前线急需的军需物品敷衍了事,甚至扣发军用物资,以此来勒索前线的军官,弄得前线常常人枪都空着肚子。据后来统计,在鄱阳湖战役中,解放军每发射1000枚炮弹,国军才能够回击一发炮弹。

最悲惨的还是那些国军的普通士兵,他们中有十分之一的人没有枪,只有一把满是缺口的大刀片。一位战地记者在国军前线采访一名士兵,士兵将一把生锈的大刀递给他道:“记者先生,我想这不是让我们去战斗,这就是让我们在战场上作为炮灰,我们士兵什么也没有,只有自己的胸膛。”当然这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国军的最高统治层。

国军统帅部既缺乏战略的眼光,更受制于蒋介石突发奇想的命令,变得又软弱无力、优柔寡断。首先在制定整个战略计划时便犯下了全面偏向用力的大错,以后每当战役的关键时刻都发出错误的指示。在鄱阳湖战役中更是这样,明明解放军的主力就在眼前,并准备发动进攻,各种迹象也很明显,对于这样一个事关全局的危险,国军统帅部却视而不见,反而催促唐生智分出一部分兵力加强南线的防御。这就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随后又轻易的下令两翼的部队立即投入封闭突破口的战斗中。结果,一批批的部队仓促上阵,既无火力支援,有无配合,在严阵以待的解放军炮火下,这样一支生力军就被无情的消耗掉了。

当时国军盲目的信从,建立一条坚固的防线,以求在解放军进攻时能够消耗其大量的作战兵力。并使得国统区的统治稳定下来。而在国统区内部的各战略地点的缺乏部署。从而致使兵败如山倒。

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军参战兵力达到了10万,解放军参战兵力10余万。在这场近乎长达一年的内战中,国民党军伤亡起义被俘00余万人,解放军伤亡5万余人。在内战中共损坏房屋00万户,摧毁城市0余座,在国统区内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更是随路可见饿死、冻死的百姓。国统区内的经济几乎毁于一旦。

在这场决定谁才是未来中国的主宰上,国民党已经彻底的失去了其位置。在陈浩天组建过渡政府后,国民党迫于国内的舆论,宣布解散国民党。陈浩天政府的工作重心很快便转移到恢复经济上来。

在政治上,建立一个新型的政党迫在眉睫,5月15日,陈浩天宣布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成立,5月0日,经过一周的激烈商讨,陈浩天等高层与共产党终于达成共识,因双方在政治理念和宗旨上,并无差别,因此决定两党进行合并,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主义民主党,对外仍称中国共产党。经过选举,选举陈浩天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并重新确立了党的领导核心。两党的合并,极大的推进了历史的进程。

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使得陈浩天终于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从191年到195年,已经14年之久。经过这14年的努力陈浩天等终于将处在风雨飘摇的中国推上了正轨。

建党事宜已毕,接下来便是在选择首都的地点了。首都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国家首脑机关的所在地,关乎大局,必须选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国都的选择作为头等大事,国都的选址也确实影响了一些王朝的兴衰。陈浩天他虽然不是封建统治者,但是他也开始为国都的选址而考虑。陈浩天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对北京有很深的情节。

关于定都的问题,陈浩天与莫雄有过一段私人的谈话,这一次谈话是一次不同寻常大的谈话,是一次定都的基调。

原陈浩天政府高层大部分倾向于定都成都,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成都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首都所具备的职能。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在全国内已经找不到有一个城市能够比拟的。

195年6月1日,陈浩天刚送走中央政治局的成员,却唯独将莫雄留下了。

陈浩天率先开口问道:“现在全国已经解放了,但是我们的首都却未能定下来,其他人的看法你也是知道的,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此时的陈浩天还不到四十岁,但却比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还要稳重。

莫雄弹了一下烟灰道:“是不是在北京?”

陈浩天大感兴趣:“噢,谈谈你的理由。”

莫雄如同一个学者一般侃侃而谈道:“成都虽然符合,但是深居内陆,交通并不算便利,在与各国的交流上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历史上,历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开封,要不就是南京、北平。但是因为国民党的首都在南京,虽然自古称虎踞龙盘,地势险要,但是翻开历史就知道,但凡在金陵建立的王朝,包括国民党都是短命的。这样讲带有历史宿命论的色彩,我们共产党人虽然不相信这一套。但是南京离东南沿海太近,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这便是它最大的缺陷,我们定都自然也不能定在南京。再西安,它的缺陷是太过偏西,现在中国的疆域已经不是秦汉隋唐时代了,那时长城就是边境线,现在的长城就横卧在中国的腹地,地理位置上已经不在具有中心点的特点,从经济上来看,西安的经济偏于落后,而东部沿海和江南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经济重点地区,这样一来西安也并不合适。”

陈浩天颇为赞同的点点头。

“那什么地方可以定都呢?”

“我们还要排除开封,黄河的水患我们至今尚未解决,这就失去了成为首都的先决条件。我们还要从全局方面来看,我们的经济不能依靠西部所建立的工业支撑全国的经济。最后我们还是要将经济中心往东移的。我还是倾向于北京的,这并不是说我出生在那里就偏向于它。北京,北京位于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优势上并不逊于其他城市,而且他扼守连接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我们周边的强敌只有苏联,一旦再次爆发战争我们就可以迅速的调集兵力进行部署。虽然它沿海,但是渤海是中国的内海,有辽宁和山东两个半岛拱卫,战略上还是安全的。此外,北京还是明清两朝五百余年的首都,从民众的心理上,也容易被接受。因此我们定都北京受到的阻力会大大的减少,所以我的意见是,我们还是应该选择北京。”

陈浩天深感欣慰,笑着道:“很好,我们的首都就定在北京了,蒋介石定都在南京是因为他们的基础是官僚阶级,我们的基础是广大的中国人民,所以我们只好定都北京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