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穿越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丝路困境

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丝路困境

阳光洒入窗户,照亮了房间。

周忱打了个哈欠,看了看身旁的妻子,睡得香甜。

没有惊扰她的好梦。

周忱起身穿好衣裳,轻声走到窗边的桌案前,坐了下来,打开一份账册。

账册里是密密麻麻的数字,记录的是每日进入、走出乌鲁-木齐城的商人数量,包括他们携带的货物类型、数量,缴纳的税额等。

重启丝绸之路,并不是说一句话的事,它需要实现东西方联动,形成贸易上的互动,商品的流转,钱财的流入与流出。

丝路的核心,不在路,而在商人。

自大明控制西疆省以来,西疆如何实现自给,重现汉唐时的繁荣,就成为了布政使司最重要的使命。

这两年里,茹瑺主抓农业与教育,通过聚拢百姓,分田置业,宗教引导,文教归化,打造了六大粮食区。

看长势,若无极端天气,今年定会丰收。农业的问题正在解决,可商业的问题依旧棘手。

‎​​‎​‏‎‏​‎‏​‏‏‏周忱翻看着册子,揉了揉眉心。

丝绸之路再开已有两年,虽然吸引了不少商人,徽商、晋商也参与进来,但西方的商人数量依旧不多,导致许多货物汇聚西疆省而无法流出。

国子监商学院已经明确了一点,商业的成功在于将货物卖出去,取得合理的利润。现在,货物有了,商人也不少,但卖出去的不多,利润也十分有限。

周忱很清楚,事情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必须在一年内解决这个问题,否则那些寻利而来的徽商、晋商等各地商贾都会离开这里,人走了,再想恢复人气,就太难了。

为了吸引商人,周忱与林文亨、黄本固、吴谦、林现等人设计了富有吸引力的商税方略。

经朝廷批准,进入西疆省的商贾每年纳税一百两钱钞,可退税百分之十,每年纳税五百两钱钞,可退税百分之二十。

纳税越多,退税越多,最高可享受百分之三十五的退税。

而为了照顾小商贾,对于每年营收额低于五十两的,按三十税一征税;年营收额介于五十至一百两之间,按二十税一征税;年营收额介于一百两至五百两之间,按十八税一征税,超出五百两营收,则按浮动税率征税。

为了强化对商人的吸引力度,西疆布政使司甚至找朝廷要了特殊待遇,不仅让西疆成为了大明的商税洼地,还允许商人拿着西疆课税司的税务文书回京师、北平、杭州、扬州等各地,兑换平价盐引。

一系列的举措,让商人闻风而动,徽商、晋商、杭商、京商纷纷派遣了掌柜、伙计进入西疆,带来了人气,加上卫所的设置,军士家眷随之进入西疆,周围人口的聚集,支撑起了初期的商业发展。

但商业起步阶段带来的利润极是有限,大量商品的进入与少量销售,带来了供需矛盾,商铺都在咬牙降价,希望能坚持下去。

周忱看着账册上的数字,一个月以来,西方商队进入乌鲁-木齐城的只有一百三十次,均平至每日,还不到五个商队。而一百三十个商队中,超出五匹骆驼的商队合计只有二十六个,骆驼最多的商队也只有十二匹,这样的商队只有一个,绝大部分都是两三匹骆驼的小商人,连商队都算不上。

“来自西方的商人还是太少了啊。”

周忱很是忧愁。

西疆在大明的控制之下,大环境是安全的,可出了西疆,进入更西面的国家里面,人生地不熟,背后无靠山,谁能保证生意做得起来?

万一遇到强盗、劫匪、盘削的官府,那岂不是丢了货物又丢了性命?

晋商熟悉瓦剌与鞑靼,愿意去冒险做买卖,是因为两家打交道很多,彼此都了解各自的需求,可以相安无事,形成了良性的贸易。可西方诸国对待商人怎么样,道路是否畅通,行商环境如何,大明商人并不知情,愿意豁出命去冒险的并不多。

商品的转手与售卖,主要还是通过西方商队进行,如果这些商队数量不够,运力有限,就很难将规模的货物转运出去,丝路的繁荣也就无法‎​​‎​‏‎‏​‎‏​‏‏‏实现。

离开小院,周忱走向税课司衙署。

林现见周忱来了,连忙递上一份文书:“这是哈密送来的消息,或许是一个转机。”

周忱接过,展开看了一眼,眉头一抬,有些惊讶地看着林现:“沈一元亲自来西疆了?”

林现点了点头。

周忱脸上浮现出了一抹笑意,轻松地说:“消息一直说常百业会来,可到了现在,也没见常百业亲自来一趟,倒是这沈一元来了,如此说来,徽商对丝绸之路倒是看重的很。”

林现和周忱走入房间,问过之后,知周忱没有用早膳,便安排人下一碗面来,然后说:“朝廷的羊毛贸易起了作用,瓦剌与鞑靼养了大量的羊,常百业需要坐镇山西,经营好这一笔巨大的买卖。在我看来,沈一元来西疆,好过常百业来。”

周忱认可林现的话。

常百业是晋商第一,沈一元是徽商翘楚,虽都站在高处,两人却显然不同。

沈一元与三王的关系密切,又是一个敢于深入南洋的人物,他的目光独到,湖广洪江城让他赚得盆满钵满,最主要的是,沈家与徽商在乌鲁-木齐城里的家业更多一些,手下的掌柜、伙计也较多。

生意遇到困难,他自然愿意多出力。

周忱与林现商议着,等小面来了之后,周忱吃了一口,说:“等沈一元来了,我们需要与他商议一二。说到底,我们监生出身,没有行商的经验,有些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林现点头。

学习知识和实践操作是两码事。

黄本固脚步匆匆而来,见周忱、林现都在,高兴地说:“接布政使司消息,今年全面丰收已成定局,即便是有所减产,也足够支用至明年所需。布政使已经差人去通知陕西、四川、山西等地,已经起运的粮食继续运至西疆,充为粮仓,尚未起运的粮食不再运送。”

周忱欣喜地看着黄本固:“当真?”

黄本固重重点头:“当真!”周忱、林现对视了一眼,放松许多。

粮食供应问题始终是第一问题,西疆驻守着大量军士,军屯又带来了军士家眷,这些人都是要吃饭的,其粮食供应压力不比打仗的时候小。

经茹瑺、军士与百姓两年多的共同努力,终于解决了粮食问题,不再需要关内供养,西疆就不会成为朝廷的累赘,反而可以反过来补充朝廷所需。

这一日,沈一元进入了乌鲁木-齐城,孙掌柜带伙计迎接。

孙掌柜看着风尘仆仆的沈一元,连忙迎上前:“东家,家里已备好热水与酒菜,这边请。”

沈一元看着瘦了许多的孙掌柜,笑着说:“看来这两年你没少操心啊。”

孙掌柜一脸苦相:“东家可莫要挖苦,别的掌柜一年能给东家入账成千上万两,可我,两年了,还没给东家进账百两,还从东家那里要了三千多两。”

沈一元摆了摆手:“咱们想要在这西疆立足,没有本钱又怎么可能。莫要担心这些,丝绸之‎​​‎​‏‎‏​‎‏​‏‏‏路的生意,不是看两年,而是看未来二十年。等到日后,你入账多的时候,也可以尽情大笑。”

孙掌柜很是欣慰,也感恩沈一元的信任。

沈一元入了城,孙掌柜想要引着回家安顿下来,沈一元却摇头拒绝,询问道:“英烈广场在哪里?”

孙掌柜有些意外。

沈一元认真地说:“我听说凡是来到这里的人,都应该到英烈广场给他们上柱香。我也是商人,这个规矩可不能破。”

孙掌柜见沈一元有些疲倦,开口:“这个规矩并非是布政使司的规矩,而是百姓定下的约定。他们认为,百姓能免于帖木儿的屠刀,全赖将士浴血奋战,应该让所有人瞻仰英烈。东家一路辛苦,改日去也无不可。”

沈一元脸色一沉,严肃地说:“那是我们的英烈,这里的百姓尚且知晓感恩、铭记,我们又如何能怠慢?你要记住,商人之所以能行商,能行远,全是因为天下太平,太平哪里来的,是英烈们一刀一刀砍出来的,是一第一滴血流出来的,是从敌人的厮杀中抓过来的。去英烈广场,我要先上香。”

孙掌柜见此,不敢阻拦,连忙安排。

天山英烈广场位于乌鲁-木齐城西南,清一色的条石铺底,一座高五丈的混凝土塔傲然挺立,塔上写着“大明英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广场正中央,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香炉。香炉里燃着粗细不一的香,是一个个百姓、商人等留下的。

英烈碑西侧,是宋晟的雕像。这个伟大的将领,死后埋在了天山之下,化作了大明永镇西疆的英魂。东侧则是朱棣的雕像,作为打下西域的统帅,他当之无愧。

广场的东西两侧,则是一座座庙堂,这里即没有设佛像,也没有摆三清,只有一个个神牌,密密麻麻,一间又一间。

这些神牌上写着的,都是牺牲在西疆的将士姓名。

沈一元点起三炷香,看着英烈碑,哀思三息,然后喃语道:“微商沈一元,给诸位英烈请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