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次元 > 书圣之道:王羲之传 > 古琅邪国

古琅邪国

两晋时期的琅邪,是个颇具特殊政治色彩的诸侯国。

两汉至于魏晋,凡重量级的王侯几乎都做过琅邪国的王。琅邪所辖范围并不大,但是地位重要,政治名分高贵。琅邪北依青州,南面徐州,西有兖州,都是当时的大郡望。琅邪治所在今临沂城北,而城南四十公里处就是郯城,郯城是当时的东海国的治所。琅邪国所管辖的主要是临沂以东的莒,更远至于胶州、海岱,即今之莒县、五莲、日照。向西至于费县、平邑、泗水。向北则至于阳都、蒙阴、沂源县。再向北,过了沂山就是临淄,那边属于老齐国青州管辖的地盘。

琅邪,一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古邑之名,位于今山东省胶州市琅琊台西北,以山取名。《史记》、《汉书》有记,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会盟诸侯,一度把越国的都城迁至琅琊台。此事史学界多有争论。当时越王之所以有此念头,极可能出于战略攻防之虑。本书所说的琅邪一地,是指山东南部的临沂,是古代的一个郡望。琅邪北依泰山、沂蒙山,东靠大海,向西是孔子故里、鲁国首都曲阜。东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其间沃野千里,水网纵横,自成地理体系,其战略腹地深广,易守难攻,且人口密集,兼得农、工、贸易之便,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看,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地方。

琅邪的历史已久。秦时置琅邪郡,郡治设在琅邪县。东汉,琅邪郡改为琅邪国,治开阳(今临沂老城),辖开阳、缯、东武、东莞、琅邪、西海、莒、东安、阳都、即邱、姑幕等十三个县。琅邪临沂(琅琊国临沂县之简称)自此始称。三国魏时,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琅邪国治开阳。南朝宋时,琅邪郡移治即邱县,北魏因之。

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是齐、鲁、楚三大国的交会处(中间还有过多个时存时亡的小国)。齐鲁楚三国在文化传统上有所不同。齐国重法,讲究功利刑名,崇尚思想智慧。齐人多以建功立业为荣,故名相、大将、能吏层出不穷,如姜子牙、管仲、晏子、齐桓公、孙子、韩信等,他们大率为齐人。鲁文化重名教,讲礼乐,尊秩序,崇尚道德文章,故有周公、孔子、孟子、颜回、荀子、诸葛亮、王祥、王览等贤人贤相。颜氏家族及其后人颜之推、颜真卿等,都是鲁国费县的名人。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鲁国历来被学界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镇,西人称鲁国为“中国的希腊”。琅邪临沂作为鲁国的一部分,必然地继承了这种古风流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尤其是士族,无不被这种氛围所浸淫。

文化底蕴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从上古史料可以看出,处于黄河下游的泰沂山区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有门类繁多的出土文物佐证。被收藏界奉为圭臬的黑陶、蛋壳陶,就出于此地。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表征。从上古起,东夷地区就具有经济和文化上的先进性,这也成为各部落争相兼并的目标。春秋之前,除齐鲁之间的争端,楚国一度占有这一地区。临沂一带出土的文物明显带有楚国的影响,如竹简、编钟、玉器等。由此可见,古代琅邪是齐鲁楚几大国的文化交会之地。沂南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生动地反映了两千多年前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状况。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则说明这里的人讲究藏书,且重视兵法。

山东省沂南县西八里的北寨村有个著名的文化遗址——汉墓画壁。一九五四年出土,史家将之定名为《百戏图》。该图从左至右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表演“跳丸弄剑”和“载竿”的。载竿技巧高超,一人额顶十字长竿,上有三儿倒悬,翻转表演。顶竿者脚下尚有七个圆盘,技术指标可谓高难。表演者要瞻上顾下,力量和灵巧均需达到极高水平;第二部分是乐队,有磬、钟、建鼓、琴、埙、排箫等多种乐器,共十五人演奏,可见当时贵族娱乐之盛况;第三部分是“刀山走索”和“鱼龙曼衍”之戏。前者惊险绝伦,一人在高高的大索上拿顶倒立,那大索是用刀尖顶立着的。索之两端各有两人在索上相对表演,一似手挥流星,一似双手执戟。后者气魄雄伟,其形象似巨大鱼龙,又像装扮之大鸟;第四部分是“马戏”和“鼓车”表演,人在马上或做倒立或耍流星,人欢马跃,技巧高超;鼓车隆隆,如闻其声。节目中的手技、倒立、走索、顶竿、马上技艺、车上缘竿等,足见墓主人当年生活之讲究、之精致、之豪华。

位于琅邪国(后来亦称琅邪郡)城北的治所,大约在今日之兰山区白沙埠镇一带。该镇与上述汉画像石之出土地仅一河之隔。从这里过河就是沂南县,汉代画像石《百戏图》出土地离此不远。魏晋时期紧接东汉三国,琅邪的生活情境与此应当没有太大差别,从地理上看,画像石出土地距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的祖籍阳都很近,与南仁里也就一河之隔。春秋后期,楚国的势力曾达到琅邪一带,此地除受齐国重功利、鲁国重礼仪的影响之外,也吸收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追求精致,讲究趣味,崇尚享乐。

两汉数百年,鲁南琅邪一带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经济一度出现过较长时间的兴旺景象,谷物产量可观,社会有所积累。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中,耕读是主流生活方式。后经三国时代的混战,经济受到严重创伤,但相对于战火频仍的中原,这里并非“千里无鸡鸣”的杀戮中心。据《临沂县志》记载,该时期琅邪一带已经有了炼铁、陶瓷、开矿等小工业基础,谷物生产丰富,手工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当时的罗庄一带有铁矿,白沙埠的芦席远销青、徐、兖州,朱陈镇的黑陶远销四方。

公元二六五年,西晋统一中国,结束了魏蜀吴三国分裂局面,社会一度安定和平。其后就是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让西晋大伤元气,琅邪也遭受相当大的破坏。但是,国内各家族在**中的损失并不相等。王氏家族是一个多年积累的望族,**中虽有损失,却依然是当地的显贵,其生活方式没有受到根本的破坏。由于王祥、王览兄弟是因意识形态的模范而起家的,在政治风波中不具有尖锐强烈的派系色彩,又在魏晋权力转换中实现了优雅转身,所以免除了多次祸乱。从永嘉南迁王氏将其家宅捐为普照寺这一史料可以推想,当时王家的宅院一定相当豪华,不然不足以单独形成偌大一座寺庙。

王羲之出身于这样一个名门望族,自然也分享到祖荫的福祉。这些福祉,主要表现在:家族地位的优越,家族教育的完备,进入仕途相对容易,等等。可以说,王羲之的成长不仅和当地主流文化有关,也享受到望族大家的诸多好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