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次元 > 法外之法师 > 第二十六章 兵法

第二十六章 兵法

而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时候甚至就是所谓的“人海战术”。因为种种原因,“人海战术”被污名化了。很多人也喜欢将我军同“人海战术”撇开关系,称我军没有人海战术。但事实上,在解放战争中,因为国军火力密度低,我军确实常常以密集的队伍向敌人发起冲锋。只要勇敢坚决,在己方火力的掩护下迅速的突入敌阵,接近到足以使用我军所擅长的手榴弹和刺刀的距离。那么很容易就取得胜利。因为密集的人数对于不坚定、士气低下的国军也是巨大的威慑。而密集的军队同样意味着己方火力的密集。不过这也属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双方火力都不足的情况下的一种战术。如果没有冲过去,那么很可能就会在敌人的火力下损失惨重。

所以不只是我军会使用这种战术。其他军队同样会使用。例如俄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白军双方彼此都已认识到突破方法在于在突击方向密集使用兵力与兵器,在敌军防御布局中迅速打开缺口,并向侧翼和纵深扩大缺口。而这必须要有坚定勇敢的军官与士兵。红军方面有布尔什维克。白军则是密集的使用士官生甚至于军官作为普通士兵正面猛攻。这是因为白军是为了维护旧特权阶级而集结的。广大劳苦大众愿意为其卖命的少。因此俄国白军的一个特点就是“官多兵少”,一些军官不得不屈尊被当做精锐步兵使用。

而解放战争中,国军在塔山之战中也曾经发动起波浪式的冲锋,给我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俄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样,解放战争也属于火力密度比较低的战争。而面对日军的时候,我军也采取以数量优势猛烈冲锋,和敌人近战的战术。如果被敌人的掷弹筒和机枪压制,会遭受惨重的损失。但是如果冲过去,在神头岭上,新兵们使用手中的红缨枪就沉重的打击了日军。

但甚至于即便是火力密度很高的二战的苏德战场。“人海战术”依然取得过胜利。例如切尔卡瑟战役。

当时,苏军表现的十分出色,先是战胜了解冻季节的恶劣气候。接着在坦克第20、29军想要围合德军,却被德军抄了后路反合围的情况下,不顾后路被切断,继续向纵深突击。最终成功将近七万德军包围在了口袋里。

在外面的解围行动失败之后,曼施坦因无奈地电告被围部队:救援部队力量以耗尽,你部只能自行突围。于是被保卫的德军不得不丢弃了火炮、辎重。烧毁文件。连司令部的成员都组织起来,所有能拿枪的人统统向外部发起凶猛的冲锋。苏军的坦克向德军部队猛烈攻击,骑兵也冲上来猛砍猛杀。机枪将密密麻麻的德军士兵成排扫倒。德军遭受了一场屠杀。然而德军在突围地带人数占有优势,他们集结了数万人。

苏军阻击兵力严重不足,他们的火力无法阻止蜂拥而至,为了逃脱而发了狂的德军。不管不顾苏军带给他们的重大伤亡。突围的德军冲上了239.0高地,经过残酷的白刃战后,被围德军终于冲到了格尼洛伊提基河,从那里渡河逃出了合围圈。

就这样,苏联的猛烈火力并没有压倒德国的人海战术。德军虽然损失了一万多人,其中包括被围德军最高指挥官施特默尔曼上将。但是德军大部终究逃了出去,没有重演斯大林格勒的惨败。

二战中类似的战例还有,但是规模则远不如这次。对于这种战术能够获胜的原理,1947年林彪在东北野战军军事干部会议上说过,“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坚决牺牲才能换得更少的牺牲……,十六师……连打七次冲锋……,这样可以使敌人在精神上支持不了,不要以为第一次冲不开,第二次第三次冲不开,其实在我每一次冲锋下,敌人的内部在起变化,一次比一次削弱。在战术动作上,必须有这种蛮干精神……”。

当然,这需要指挥官有钢铁一样的神经。面对尸山血海无动于衷。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样。所以才说慈不掌兵。

孙子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毛泽东说,“每战集中优势兵力,四面包围,力求全歼,不使漏网”。

因此,那些佣兵团先到的等后到的,汇集起来。当附近的佣兵团聚集到一起,有着一个足够的数量之后,他们才开始踏入战场。

所谓兵贵神速,但是寻常的佣兵团显然无法配齐一人一马,更别提能够成倍提升机动力的一人多马了。游牧民族就是依靠一人多马的方式来在机动性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的。马空着身子行军并不会很累,关键是身上背着人的话就会很快的消耗体力。所以一人多马的时刻可以轮番骑不同的马,有助于维持马力。

骑兵在过去的机动性是可以将步兵远远的甩在身后的。美国南北战争事情的南军有过著名的摩根突袭。他率领南方骑兵成为了深入北方最远的邦联部队。在46天里行军1600公里,途中还与北方交战。摧毁桥梁三十四座,破袭铁路六十余处。

而在山海关之战中,清军以一昼夜行军二百里的速度插向山海关,解放军上将刘亚洲称其相当于红军抢渡大渡河的速度。当时两个朝鲜人都分别记载了这个情况,《沈馆录》记载道:“达夜疾驰,人马饥渴,黄埃涨天,夜色如漆,人莫开眼,咫尺不辨。……二十一日,……饥过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至关外十五里许,日已昏黑,屯兵不进,一昼夜之间行二百里矣。”《燃藜室记述》则说:“行五日,欲投宿于连山驿,吴三桂又送将官于九王,言贼兵已迫,愿促兵来救,九王闻即发行驰进。……翌日又早发到关门外,相距十五里地,一昼夜盖行二百里云,翌日平明驻关外五里地。关门内烟尘涨天,炮声乱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