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修真 > 女帝养成系统 > 第一百八十二章 造纸术

第一百八十二章 造纸术

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明熹宗实录》:“天启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辛巳,援辽总兵毛文龙以登抚(袁可立)所遣管运参将黄胤恩、推官孟养志等发到粮饷并布疋、军器、火药等物,复蒙颁给敕印、旗牌,授以援辽总兵便宜行事,具谢恩。”

《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青、桐油等,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枪炮的老祖宗。

欧洲人约在13世纪时才懂得黑火药的作用,而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与改良,主要是粒状火药和火帽等发明,黑火药兵器乃逐步取代冷兵器,在陆地战争战术、攻城筑城技术以及海军战列舰的发展和战术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响,而黑火药作为爆炸药和推进剂,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逐渐被无烟火药、*****、***、季戊炸药、旋风炸药等新发明的炸药所取代,这些新炸药则不是中国人的发明。

发明印刷

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印度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1966年,考古学家在韩国发现了一本微型《陀罗尼佛经》,该经内含唐朝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学者断定该经不早于704年,后来被珍藏在一座建于751年统一新罗时代的舍利塔里。不过,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书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间刊行的《金刚经》。该经长5.18米(17英尺),卷轴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农历4月15日(即868年)。学者李约瑟和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的记述表示唐朝金刚经的书法雕刻技术远较较早印行的单页版印度陀罗尼经更为先进,更为精巧。另外,两个最古老的印刷农历日期为877年和882年,它们是在当时敦煌被发现。根据历史学家邓广铭考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黄金时期,许多僧人参与印刷术的研发与创新,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3]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学者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在他写于1088年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将此发明归于不知名的工匠毕升(990年-1051年)。随著烧结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毕升制作字形、捡字排列、印刷、并在印刷后拆解留待后来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毕升曾尝试木制活字,但木制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祯(活跃于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趋完善。王祯亦将文字按照音韵组合置于有小隔间的转轮排字盘以方便捡字。至于铜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华燧(1439年至1513年)于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趋完美。

木活字

元代,著名道家学者、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中东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字,从此毕升首次创造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刻版印刷术”(亦称“雕版印刷术”)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后来出现的拓印碑石等。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之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技术。

源于唐朝

根据历史学家邓广铭考证,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物是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它全郑长4877毫米,高244毫米,由七张粘连起来而成一卷。卷首有释迦说法图,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题记。原藏于甘肃敦煌千佛洞,1899年发现。1907年为英国人斯坦因盗去,现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它与造纸术一样对知识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响。另外,印刷术的发展与早期的印章无直接关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腊、两河流域都有使用。美国考古学家在中亚土库曼斯坦安纳乌曾于2000年10月发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亚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