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穿越 > 穿越之大秦少年志 > 第99章 朝议(上)

第99章 朝议(上)

掌灯时分,兵部的军符来了,夏侯琅去筹集发兵之事。

茅伟志帮着在边上写粮饷,点兵,发通令。

不过这次茅伟志表面上胸有成竹,心里却对夏侯琅这次出征担心得很,现在怕就怕民变。

且怕什么来什么,只怕朝廷一镇压,连着淮扬府南部与辉州的人都要反。

他渐渐明白到,为什么孙兴说到此次出征至关重要了。

要让南方流寇之事平息,就必须在朝廷上,以及在当地朝各大士族同时施压,夏侯琅在外征讨流寇,茅伟志则要力排众议,推行新法。

再辅以秦承泽的雷霆手段,说不定能完成这场数百年以来最狠的变革。

三天后,夏侯琅出征,秦承泽亲自来送,两人说了会儿话,茅伟志却在叮嘱新派的监军谢权,这个谢权是赵昌特地派的。

据说谢权知进退,会转圜,平乱当地的士族须得有江南世家子弟前去打交道。

茅伟志仍不太放心,拉着谢权的手,说:“谢大人,这事就麻烦你了。”

谢权知道轻重,点头道:“茅大人放心,自然是尽心竭力的。”

茅伟志又吩咐人取了银两过来,说:“那边若要粮,你夹张条子在军报里一并送过来,我去设法就是。”

谢权再三点头,茅伟志这才放他离去。

夏侯琅大军开拔,君臣之间虽说了不少马到功成之类的话,却谁也没有豪情壮志,只怕这么一去,不知道又有多少汉人要死于自己人之手。

怪谁?谁也怪不了。

夏侯琅出征后的第二天早朝,茅伟志洋洋洒洒,将奏折一扯,两万余字,终于在朝上开始发难了。

杜淳之和孙兴早就称病罢朝了,茅伟志一人站在大殿中,整个早朝赫然已成了他的战场。

茅伟志早有准备,不少文臣也早有准备,瞬间便成剑拔弩张之势。

江南唐族、谢族、林族都是大姓,朝堂上占了六成。

第一个还口的是唐康,唐康是唐博的远房表兄,虽属同辈,年纪却已四十有余。

唐康一听茅伟志道出变法一话便道:“年初不是早已议过一次?该说的都说了,政事堂此刻重提旧事,又是什么道理?”

茅伟志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岁前并不知江南会有大旱。”

“可岁前认为此法不可行。”唐康道,“如今仍不可行,南方马上就要入秋了,江州人心惶惶,五月才缴了一次税,现在又要均分田地,只怕各世家人心离散,陛下,请您三思。”

唐康官至工部尚书,屯田、修水利、重新策分田地都要通过工部,此刻一反对,朝中其余诸人纷纷附和。

御史台监察御史林慈觅点头道:“陛下,人心向背,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朝廷已派兵前去平息,江州之乱指日可平,只需等待来年开春,一切自然解决。”

茅伟志道:“夏侯琅已带兵前去出征,但此事关乎民生,以武力断然是压不下来的,各位大人,去年大涝,今岁大旱,明年若再有天灾,要如何应对?此时已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大秦南迁,各地未稳,流民数百万计,从去年到今年,南下逃亡而无田可耕的流民已达七十万计……”

“正因这样。”唐康道,“才需求稳,三个月前,孙大人也是顾虑到这个问题,才没有定下变法之策。大秦如今的根基在于何处……”

“在于民。”茅伟志不待唐康所言,抢先打断道。

唐康面有怒色,冷冷道:“的确是在于民,均田若不推行,以南方世家之力,三年五载,便可缓慢消化下数以百万计的流民,从事生产。你再贸贸然均田,从朝中预算到地方,都需耗费大笔钱财,其中人力、物力数以百万计,为何不等到开春,交给地方去处理?”

“交给地方去处理。”茅伟志不客气道,“能处理过来?今年赈灾的粮食就是最好的例子,陛下从七月便下旨征粮二十万石,现在已将近十月,征上来的粮食不足十万石数,现在再不变法,冬季就将有数十万人,会饿死在淮扬府、江州。”

林慈觅冷笑道:“我不知道茅大人这笔账怎么算的,变法均田后,难道田里马上就能长出稻子来?能入库供吃喝?那数十万人,还不是要等待开春,才能填饱肚子?”

茅伟志:“田地中自然无法马上长出稻子来,但人心马上就会恢复稳定,流民要的不过是耕地,有一口饭吃,变法一昭布,各地动乱不攻自破。朝廷再将银两拨下前去赈灾……”

唐康道:“茅大人,你一边要均去他们的田,一边又要让各望族开仓赈灾,这主意委实不错,到时就有劳你亲自前去说服他们了。”

茅伟志暗道这俩家伙委实老奸巨猾,根本就不是政事堂内唐博等辈能比的。

自己一个年轻人才二十来岁,官职又低微,站在朝廷上实在不够分量。

秦承泽一时间也不知如何插口,望向户部尚书袁沐才。

袁沐才一直没有出言附和唐康与林慈觅,始终沉吟不语,此刻忐忑抬头,与秦承泽对视。

“赈灾是一笔大数目。”袁沐才开口第一句便道,余人便都安静了。

“单靠朝廷,无法拨款救七十万人的命。”袁沐才又缓缓道,“臣以为政事堂之见有理,有据。但陛下切莫忘了,开仓赈灾,这笔款项还要着落在江南士族的身上。”

袁沐才说完这句又不再言语,张安上前一步,开口道:“两位尚书,御史大人,翰林院为陛下拟定新法,并未想过将其推至千秋万代之后,若新法受阻,不若以两年为限,待得渡过眼下危机,再另拟公文,如何?”

张安取了一折中的方法,却无人附议,毕竟心里都清楚,士族被均出去的田地,不管过几年都是收不回来的。

给了人的东西,还怎么收回去?

唐康只是坚持道:“陛下若赈灾无需各地开仓,臣自然无话可说,只是这么一来,势必会乱上加乱。若推行了新法,流民之乱还止不住,后续情况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