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穿越 > 三国:我,谋士界的扛把子 > 第273章 授课

第273章 授课

“先生,小子有幸侍奉家君读书,曾听家君说读先贤孟子之书,通篇唯有‘仁义’二字,更说孟子先贤曾道‘人性本善’。

如今此篇三字经,不只是何人所做,为何却是‘性混元’呢?”

果然!周阁心中一叹。

随即笑道:

“李震,你且稍作,待众人都读的熟了,在听我讲来。”

而此时,教室里的孩子们早就竖着耳朵听着,一听这话,连忙用心读书,不一会儿,便将这几句读的熟了。

周阁一叹,想到自己先生郑玄的苦笑,心中着实感叹一番:

陈孝远虽然编了书,也有一套自洽的理论,却不知又会对世人产生多大的影响。

眼见众人都背的熟了,周阁便开讲了,当然,是以郑玄的注释为本。

“李震所说,也是尔等疑问么?”

周阁先问了一句。

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起身施礼道:

“回先生,正是。不但如此,某亦知先贤荀子曾认为‘人性本恶’,亦不曾有‘性混元’只说。”

又是一个世家子弟,马艮。

这两人也是为数不多坚持到最后的世家子弟,虽然都是小世家,但也难能可贵了。

果然!

周阁心道。

早在郑玄为三字经注释之时,便知道这开篇之句,是陈故故意为之,因此虽然做了注释,解释了意思,却与陈故讨论了许久。

最终只是说道:陈孝远不拘泥于前贤,其思绪更有老子风范。

算是侧面承认了陈故之意。

周阁得到郑玄编的注释,当然也问过郑玄,因此今日被问起来,也算早有准备。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两位前贤都做过论述,孟、荀二人,都是儒道大贤,二人理论也都圆润自洽,甚至论据颇多,这一点,三岁孩童也有耳闻。

而此经作者,却以‘性混元’来开篇,这却是为何呢?!

若是尔等再学了后续内容,当知道除了这一句话之外,其余内容颇有‘性本善’之意。

但为何这开篇一句却非要如此写呢?”

周阁说道这里一停,暗自骂了一句:就是啊,你为啥非要留下这个争议,直接写“性本善”不行嘛?!

事实上,性本善确实是孔子的思想,那个“善”就是仁义。

“为何呢?”

李震、马艮同声问道。

“原因就在于,人性的两面性。事实上,如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人性亦是如此。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人有了‘善’这个概念时,也就有了‘恶’这个概念了。

所以,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在于发扬‘善’,荀子强调人性本恶,在于约束‘恶’。

二人都知道‘仁义’为‘善’,‘不仁不义’为‘恶’,是不过看人性的角度不同罢了。

也即是说,二人都有对的地方,也都有偏颇的地方。”

此言一出,大部分孩子还不怎么吃惊,但李震、马艮却大吃一惊!

质疑圣贤?!

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质疑圣贤?!

“先生!学生还是不明!”

李震、马艮硬着头皮说道。

周阁负手而立,道:

“圣人有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就是说天性相同,习性不同。

因此,本书作者将天性相同比作混元,之所以是混元,便是它不分善恶。

以仁义之心看它,便是善的,以不仁之心看它,便是恶的。

而带了含义去看它,本身便已经有了善恶之分。

所以,本文作者还有几句话来释义: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善、恶本就不是孤存,便如有阴必有阳,阴阳本就不可分割。”

李震道:

“先生所言实在深奥,学生一时想不明白。但加入一个人快要渴死了,我的本意是给他水喝,这难道不是善念么?!”

“见人渴而送水,正是仁义的表现,自然是善念。但万事需有度,送一碗水解渴是善念,但假如送的水多了,以至于使人暴饮而死,却是善是恶?!

于本心上,自然是善,但于结果上,确是恶了。”

李震霍然一惊!

“人性本体是为至善,至善即为不分善恶、超越善恶。把持本体,在本体中行事,便是善,稍稍超越本体,便是恶了。

因此,二者乃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若要守住本心,向善逐恶,便要修习经典,找到衡量本心的那个‘度’,不曾过度,便是善,过了即为恶了。

因此,圣人才留下经典,先贤才著书阐述,意思即是帮助后人找到那个衡量的标准,约束自己的‘意’。”

“……先生所言,发人深省,学生谨受教!”

李震、马艮长施一礼。

周阁轻笑道:

“这不是某的阐述,这是郑公的注释。便在于你们发下的注释集上。”

一众学生闻言,连忙打开手边的注释,待要细看,周阁却道:

“可以稍后再看,我们先继续讲解下面的内容。”

说罢,继续带领学生们读其余内容。

上午上完课,下午便开始习字。

周阁乃是郑玄的弟子,虽然不是那么拔尖的,但教授习字,绰绰有余。

毛笔字由他亲自手把手教导,仔细讲解各处的用笔规范。

直到所有人都能正确握笔,并一笔一划开始临摹一本书贴之时,周阁才长舒一口气。

虽然只是教授这三十多名学生,却也很是费精力。

尤其在三字经的开篇上,所费精力尤其之多。

这一点,正是陈故想要的。

陈故故意将“性本善”改成“性混元”,并借用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来解释,便是给这些孩子的心里种上一种辩证理论的种子。

事物都有好坏,要看从那个方面去看。

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好坏两面,才能让人做出更好的应对。

陈故不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成为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从一开始,陈故想的便是能真正处理国家大事的人才!

这一堂课,算是理论课。

等到日后,还会有更多的辩证问题摆在他们面前。

当然,取舍的时候,要看一看他们对“本性”的“度量”到底在哪里了。

毕竟,有的时候,即便千难万难,也要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和宁死不屈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