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穿越 > 三国:我,谋士界的扛把子 > 第402章 点评

第402章 点评

夜学的讲师,陈故安排了自己麾下一个书记韦辉——领军出征的时候,跟在自己帐篷内记录自己军令的人。

对于三百千来说,有了郑玄的注释,只要认字的人,哪怕照本宣科,也就很是明白了。

但这个韦辉很不一般,将一本三字经讲的头头是道,很是精彩。

“人之初,性混元……”

“这篇三字经,虽然篇幅不大,字迹简单,但却绝对是开蒙书籍中的上品。”

韦辉含笑讲解道,

“孟子曰‘性善’,荀子曰‘性恶’,两位都是儒家学派中的佼佼者,对于“善、恶”之争,前贤多有阐述,哪一位的注释和发扬,都是振聋发聩。

但为何陈先生还要写‘混元’两个字呢?”

韦辉问道。

几案之后的众人虽然都未开蒙,绝大多数甚至大字不识一个,但不识字又不是智力有问题,因此韦辉的发问,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但涉及到这种辩证问题,谁都没有答案。

这个善恶之论,几千年都不能彻底平息,哪一方也没有彻底胜利,要想让这些刚开始识字的人们解释清楚,那绝对是强人所难了!

韦辉听了一圈,含笑道:

“不管诸位口中是个什么答案,但我相信,诸位的心中一定有一个念头,只是诸位不曾说出口罢了!”

韦辉双眼灼灼的看着众人,笑道:

“是不是咱们这位陈军师、陈先生,他自己也没有答案?!又不能直接支持性善或者性恶,干脆,以‘混元’二字包含起来,这样的话,便免了许多攻讦,诸位以为然否?!”

台下诸人登时大笑起来。

不得不说,几乎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想法。

当然,陈故自己本身也是这样的想法。

“要不说,咱们这位陈先生,乃是世间一等一的聪明人呢,这个问题,不但此时无解,只怕流传到后世,也不可能有个完美的解释和总结。

但咱们陈先生,就取巧为之,既不说善,也不说恶,用混元二字做了个总结。

他日有孟子学派问难,陈先生只需将荀子学派之人引荐一下,即可解决此事。

只要两方谁也辩驳不了谁,那先生的混元一说便立的住脚了……

诸位以为,是这般道理么!”

“正是!”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呵呵,是也不错,不是也算对。”

韦辉笑了一笑,正色道:

“前贤有言,除了字义清楚可见,没有异议之语,可以盖棺定论,在此之外的任何事,只不过是事物的阴阳两面,任何一个极端的言论,都不算阐述圣人之义,甚至都有偏颇。”

“因此,先生若是综合‘善、恶’二论,以混元做结,也是为了不泯灭前贤之流派,不诋毁前贤的功业。”

“所以,即便是这种和稀泥的取巧手段,也是十分高明和贴切的。”

韦辉又是一笑,问道:

“诸君以为然否?!”

“……是这个道理。”

众人想了一想,从这个角度来说,启蒙书籍,自然应该不偏不倚,等到蒙学上完,再读圣贤书时,每个人自然有自己的判断。

“但是……嘿嘿,”

韦辉狡黠的一笑,

“但是啊,咱们陈先生不但智计无双,其人对于老子一脉的辩证之法的掌握,乃是当世翘楚。因此,这篇三字经,要把这一句,放在最开始。

这也是大儒康成先生,愿意为如此蒙学作注释的原因。

如果以善恶为阴阳两面,那混元便如天地未开、阴阳不分,便如婴儿,生而为人,不知礼教,自然不分善恶。

这里面,又引用了老子之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思是……”

台下也已成年的一众各职业都有的混杂之人,都听的入了迷,相应的,除了将三字经中原文记了下来,更理解了其深刻含义,顺便将郑玄注释的文字,认了个遍……

陈故听到了禀报之后,将韦辉的名字,写在了自己案头。

这是个人才。

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讲解的浅显易懂又含义深刻,是个做博士的料子。

一众成年人便如此渡过了夜学时间,直到掌灯时分,才意犹未尽的回到家中。

书籍都是人手一套,供人温习,足够了。

这些人自己读了书了,下一代的孩子的学业,一定更为顺畅。

教会父亲一人,事实上便等于给其家孩子启蒙了。

长此以往,未来蒙学的学生们的素质,一定会提升一层!

“老师,这陈孝远……也不知是胡闹还是别有图谋,竟然开办成人的什么‘扫盲’……自古以来,哪里有这样的事迹?!”

经学院中,郑玄听着弟子的唠叨,不由一笑。

“陈孝远绝不是一般人才。某观他读书,重史而轻经。

传闻其曾劝谏刘玄德,有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这种以古照今的虚心,便不是寻常人可有的。”

郑玄笑着,又轻声说道:

“至于‘自古以来,都没有这样的事迹’之语,却也正是某最欣赏的一点。

扫盲、扫盲,扫除文盲。何为盲?有眼不能识字,是曰盲。

放眼天下,识字读书之人,又有几分?!只怕一分都不到。

因此,百姓才不明事理,容易为邪祟所趁。

前番的黄巾,便是一例。”

话音到此,郑玄亦是满脸严肃:

“愚民、愚民,百姓愚昧,上位者说什么便是什么,有理也说不清,这也是天下贪腐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陈孝远原本成立书院,某虽然支持,但也认为,只凭一座书院,只怕未必能在有生之年达到他陈孝远的目的。

但如今看来,也许用不了多久,或者十年、二十年,天下百姓大多识字,人人知礼的盛况,便有可能实现!

此志,不下于扶保天子,安定大好河山!

甚至,犹有过之!

此举才是真正的开民智!”

郑玄放下了笔,端正的抻了抻衣衫:

“既然某有生之年能遇到这样的盛事,实乃邀天之幸,岂敢不披肝沥胆以助之!”

郑玄的弟子们同时躬身,口中道:

“愿随老师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