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穿越 > 永世帝唐 > 第三百六十三章: 新的规矩

第三百六十三章: 新的规矩

各怀心事的人,随着殷元的命令各自走出厅堂。

对于柳氏来说,这是梦幻般的半日。

出身河东柳氏,再嫁河东薛氏。在两个家族中读过的三十余年里,她从未想到一个未曾及冠的庶子可以决定家族的未来,更不曾想到会有人以这样的身份竟然提出打破几千年来的礼仪制度,并且还得到了认可。

这是怎样的一个家族才会培养出如此才能绝世的少年来,殷郎君又是有着怎样的魄力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迷一样的家族、迷一样的少年,和迷一样的殷郎君啊~~~

不过嘛,星儿是这里的子媳,礼儿也跟随那少年读书,自己现在也是殷郎君的人了...今日这个提议,对腹内的孩儿也是有好处的!

真是没想到啊~~~

当初只因那殷郎君的挑逗才遂了他的心思,有了身孕之后倒也认命了。毕竟,这府里的权势和钱财都是极好的。唯一担忧的,就是腹内孩儿未来的前程。

虽说这孩儿未来会有星儿和礼儿的照应,但名分上总归是一个庶子或庶女的。现在好了,以那少年的心思,这孩儿以后不管是男是女,未来是不会太差的。当然了,如果是男丁就更好了。

柳氏甜甜的一笑,挽着闻氏的臂弯,“闻姐姐,妹妹今日总觉得不适,还请姐姐教教妹妹...”

殷清风出了厅堂再次拉住妮子和鱼娘的右手猛瞧,这次他终于确认她们手指上带的就是戒指,而且还是出自自家首饰店的戒指。

后人认为男左女右的带戒指的形式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体现,实际上,这是华夏文明传承的一种体现。

古人则将大、长、左、上称作阳,小、短、右、下称作阴。阳代表刚强,阴代表柔弱。就跟人的性格一样,男子性格坚强刚毅,属于阳,于左,女子温柔细腻,属于阴,于右。

这种观点在中医理论中也适用,中医诊脉发现,男子取气分脉在左手,女子取血分脉在右手,即使是小孩子患病,观察手纹时也会遵循这种观点。

从礼仪尊卑的角度来说,指环转变为戒指的时期,正是以左为尊以右为卑的年代。女性将戒指戴在右手,就是一种无声的宣示:你们应该遵从男子。

戒指在中国的历史同样悠久。

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已有骨戒指出土,有的戒指上还嵌有绿松石;甘肃的齐家文化类型遗址中也已发现了铜戒指;新疆自公元前一千年至公元纪年开始,沿丝绸之路上多有铜戒指出土。

戒指在古代多称为“指环”,而“戒指”之名的出现,则是元代的事情。

戒指最早是男女都戴,并无款式和意义上的特别区分。

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着于左手;既御者,着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

到了汉代,除北方少数族外,戒指还不是一般人日常使用的装饰品。没有将戒指归入“服饰”类,而是归入了“金银器”类。

“金银器”是继玉器和青铜器之后的新的一种礼器,把戒指归纳为金银器,代表着这种金银器具有某种仪礼在里面:妇人带上戒指,说明她来例事了不能同房;没带戒指,盼望郎君能在她那里留宿。戒指即‘戒止’。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金戒指已代替了铁戒指,成为婚礼上新妇佩戴的装饰。也就是说,从这个时期开始,戒指从礼器变成了婚俗用品、日常用品。

所以,戒指的佩戴是由出嫁后的婆婆相送的,而不是出嫁前由新妇的母亲相送的。

后世的电视剧或文学作品中会提到婆婆会给儿媳或准儿媳玉手镯等等内容,但那只是少部分有钱人家的习俗,普通百姓家的婆婆,给儿媳准备的就金戒指或银戒指。

这种婆婆送儿媳以戒指的习俗,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慢慢消失。

在中国古代,戒指作为夫妻间的某种约定,自然就不能是自由恋爱的象征了。

世界上第一个将戒指当做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

一四七七年,麦士米尼认识了玛丽的公主。麦士米尼为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而倾倒。可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他仍不放弃,为了赢得玛丽的爱,麦士米尼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

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终于改变了初衷,嫁给了麦士米尼。从此,钻石戒指便成了西方人的订婚信物。

从这一点来看,西方文明的婚姻就是赤果果的金钱使然。

殷清风刚才好奇这俩妞儿带的戒指,是因为它们太丑了,他从来就没见过这么丑的戒指。看来,有必要给仙饰坊再提供一些图案了。最新奇的招牌可不能砸了。

刚才殷元难得有兴趣讲古讲历史,但最后几分钟却表现出罕见的严厉,所以月眉等人走出厅堂后依然有些拘谨,等到殷清风观看妮子和鱼娘手上的戒指后,她们才恢复活泼的本性。

“姐姐,夫人送你们的这是什么?”

戒指是婚俗器物,未婚的月眉没见过或者不知道其中的含义。

一项精明的鱼娘现在不知该怎么回答,求助的看向妮子。

殷清风微微一笑,慢步离去。把空间留给女孩子们去说悄悄话。

回到西院,他直接去了书房。

嫡庶制度代表着严格严厉的封建伦理秩序,不是说废除就废除那么简单,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比如联姻比如继承比如妻妾间的尊卑等,之前有嫡庶制度作为规矩,一切都能有序的进行。如果没了这个约束该怎么办?

破坏一种秩序很简单,若是没有新的秩序取代它,人心就会变得动荡与不安。

所以,在提废除嫡庶之前,他已经构思好了关于建立新秩序的想法。

刚才殷元没有具体细问,不代表殷元没想到或不想知道,而是当时有女眷在场。家族事务和战争一样,需要女人远离。

浏览了一遍手里的资料,确定无误后,殷清风来到妹子们聚集的厅堂里。“趁晚饭之前,我说一下关于侍女的事情。”

殷清风挽着扑过来的月眉一起坐下,“之前我倡导一切生活要自力更生,但是现在要做出改变了。

与妮子和鱼娘圆房后,或许很快她们就会有身孕。那么,她们再独身一人,一切都会变得很不便利。”

鱼娘和妮子的脸色变得红润起来,其他三个小妞儿戏谑的看着她俩。

“我的建议是,你们每个人从那些女学生里面挑选一个人来做你们的贴身管家,以后她们就负责处理你们的日常琐事,以及你们在集团里的事情。

作为你们的贴身管家,她们必须要有见识有才能更要忠诚与你我。这一点,不是随便买几个小娘子回来就能胜任的。

这就是我当初为什么要坚持教导女学生的初衷。

当然,一个人伺候你们是肯定不够的。在贴身管家之外,你们可另外招募侍女,但人数不要太多,控制在三四人以内就好。

那些贴身管家是要终身伺奉你们的,而那些招募来的侍女,等她们年满十八岁就解除与她们的雇佣关系。所以,该如何差遣她们你们就清楚了。

我要说的重点是,不管是贴身管家也好,还是那些侍女也好,你们警告她们少我的打主意。那些管家是要和那些男学生婚配,那些雇佣来的侍女满十八岁也是要出府的。”

那些由女学生担任的贴身管家,在殷清风的计划里,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粉领们。早晨来打卡上班,晚上回自己的家中。

她们既不是他的妾室的备选人员,归属上也只是雇佣关系。

至于那些侍女,因为有了《红楼梦》的参考,他也打算进行新的规划。

像平儿、袭人、紫鹃、鸳鸯、金钏儿这些丫鬟,因为她们服侍的是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贾母、王夫人这些贾府中最有权力或最得时运和宠爱的主子,所以她们在其他下人眼里也是“主子”。

若是她们假借主人的名头作威作福,除非事情闹得很大,否则主人必将会被蒙在鼓里。

他面对的是李世民这个疑心很重的人,李世民对他的信任到底有多少,他根本猜测不出来。

那些只有几年雇佣关系的侍女们,平日里只让她们做一个合格的家政人员就可以了,核心的事情只有那些贴身管家才能知道。而那些管家又是他和月眉等人一手教导出来的贱奴子女,在忠诚度上有很强的保障。

所以,他这种安排,在外人看来就是响应废除贱籍制度的体现,而内在的原因则是他在自救自保。

除了这一点打算外,他还有另外的想法。

大唐是一个开放的王朝,最最适合没穿越前的那个风流的殷清风了。但他也清楚,吃了窝边草的兔子是没好下场的。而且,为了他的华夏梦,他要活得更长久些。

所以,有些草能不吃就不吃,尤其是这种带毒的草。有太多的文学作品提示过,不管是婢女为了上位还是婢女子女的命运,都会牵扯到他没必要付出的精力,

当然,他骨子里依然不是道德君子,有些花采了又没有后遗症的,他还是不会拒绝的。

“郎君,什么叫打你的主意啊~~~”

月眉一脸的好奇。

殷清风白了她一眼,继续说道:“好了,现在随我去润下院吧。”

月眉拽着殷清风死不放手,“郎君,你还没回答呢。”

殷清风轻轻地弹了她一个脑瓜崩,“你看,她们都没问。”

“咦~~~”月眉抻着小脑袋看了一圈,“你们都知道吗?”

也只有在郧国公府这种环境里,才没有出现女性被肆意玩弄和婢女渴求上位的事情出现。而在国公府之外其他的家族或皇宫里,则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所以,哪怕是年纪最小的襄城都明白殷清风说的那句话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也只有心如白纸的月眉才会好奇。

依旧是处处维护月眉的繁星出来解围,她附在月眉的耳朵边上低声的说了几句。

“郎君~~~你真好~~~”月眉将殷清风的胳膊紧紧的搂在怀里,爱慕的看着殷清风。

“嘻嘻...”殷清风的胳膊扭了几下,“几天没摸,竟然长大了不少啊~~~”

“什么长大....啊~~~郎君你好坏~~~~”

殷清风放下筷子,从侍女的手里接过漱口水漱了漱,算是结束了晚餐。

“风儿这就吃饱了?”心情不错的殷元难得在餐桌上说话。

“孩儿刚才在想,到了冬季这餐桌上还是简单了些。”

殷元笑了笑,他对府里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了。儿子既然开口了,他索性继续问下去,“你在梧桐新村那里不是在种植菜蔬了吗,还不满意?”

“孩儿在想,能不能在室内种植蕈。”

古代人把蘑菇叫做蕈或肉蕈。

蘑菇有很多古称谓:“地鸡”、“树鸡”、“桑鹅”、“楮雉”等。《吕氏春秋》曰:“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北宋的黄庭坚咏赞蘑菇有佳句,“薪者得树鸡,羹盂味南烹”,南宋的陆游的诗句里提到“黄耳蕈生斋钵富”等。

殷元低头看看筷子中间夹的那根晒干后又被肉汤泡过的蘑菇腿儿,再抬头看着殷清风,“风儿是说...冬季也能种出新鲜的蕈?”

在没有反季节蔬菜的唐朝,到了冬季除了吃肉就是吃肉,再不就是一些干货,比如萝卜条,比如蘑菇,比如咸鱼,比如腊肉。要不是他这年搞出了豆芽豆腐和蒜苗,殷清风都会觉得这日子没法儿过了。

刚才他在想,大棚还有一段时间才能收获。但大棚蔬菜的成本可不低,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实行大面积的推广。那么,推出蘑菇养殖就成了必然的了。

想养殖蘑菇,首先要建一个菇房,菇房里要搭建菇床。搭建菇房的条件不是很苛刻,只要保证一定的温度和通透性就可以了。大到蔬菜大棚里,小到农家屋内,都可以搞。

殷清风准备一会儿回去后就把关于菇房、菇床、养料、获取和挑选菌种等内容从大脑里搜索出来。哪怕模糊一些也不怕,咱中国人聪明,只要指出一个方向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除了要搞出蘑菇外,殷清风还想到了腊肉。毕竟他在东方明珠生活那么久了,老阿拉们可是很喜爱腊肉或火腿的。

殷清风打算推出四川腊肉中的一种做法来填补唐朝百姓的餐桌。

四川腊肉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湿的松柏树枝轻度燃烧所散发的烟来熏制一个月左右,这种肉叫熏肉或熏腊肉;另一种则是将腌制好的肉放在通风处自然风干,这样的叫做风干肉或咸肉。

至于腊肉或风干肉,在现代的分法是:腊肉是用老抽,糖,酒等淹渍后风干而成;熏肉是用调料淹渍后用桃木,枣木等烟熏干而成;腊肉和熏肉都选用猪条肉;火腿则选用猪后大腿用盐经过复杂的工序淹制风干的。

其实不管哪种做法,只要不用盐巴腌制就可以了,否则亚硝酸盐是很可怕的。

都说中国是吃的国都,真是没错的。向来保持形象的殷元立刻问道:“果真可以?”

在座的吃货可不止殷元一人,所有人都炽热的看向殷清风。殷清风赶紧点头,吃货们可是得罪不起的。

殷元瞄了瞄手里的蘑菇腿儿,不动声色的吃了下去。他暗中努力的咽了下去后,放下筷子,“晚餐后,栿儿和风儿到我书房里来一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