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言情 > 大唐富家翁 > 第495章 盐田【求订阅、月票】

第495章 盐田【求订阅、月票】

李瑁他们居住的说是茅屋,应该叫木屋更合适一些,只是顶部用茅草盖顶,屋内的设施虽然简单一些,但是床、桌等等一些常用的东西都有,也收拾的很是洁净。

至于吃的蔬菜,咸宜每隔两天都会派家里的下人专门给哥哥送来,都是自己大棚出产的绿色蔬菜,也有专门的厨子照顾这哥俩的生活。

秦轩在此待了两个时辰,和李瑁、李琦一起吃了中饭,特意问了李瑁何时能去下面县里任职,李瑁无奈的笑了笑,说自己不会去参加这个竟争了。

秦轩也能理解李瑁的心情,就目前这样的局势,李瑁参加太子之位的竞争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了,就算能在诸位兄弟中脱颖而出,这个太子之位也和这哥俩没有缘分的。

目前杨太真还没有走到幕前,百姓和不少官宦还不知道这些情况,一旦杨太真正式成为李隆基的妃子,可以想象李瑁的处境是个什么样子。

而对于这个事情,李瑁显然也是知道了这个情况的,自己的夫人被自己亲生父亲所霸占,这是一个多大的耻辱,可是对于李瑁来说,除了忍气吞声他又能做什么?

母亲逝去,伤痛的难免的,妻子离开这也不是什么要命的大事,但是妻子是被自己的亲生父亲霸占去了,这是对一个男人的尊严彻底的打击。

李瑁为自己的母亲守孝三年,这个也叫“丁忧”,目前这个时候已经不太讲究这个礼制了,但是李瑁提出为母“丁忧”,李隆基同意了,与其说是李瑁的孝心,不如理解为他为了逃避现实。

李隆基同意自己儿子去母亲墓地守孝,无非就是避免尴尬,这对父子两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避免见面,随着三年的时间过去,想不通的也要想通了。

秦轩临走前去了惠妃娘娘的坟前上香祭拜,在回去的路上顺便祭拜了华妃娘娘,华妃娘娘的墓地离着武惠妃的墓地有五里多远,怎么说自己也和李琬是结拜兄弟,看着一座座坟茔,生前再如何的荣光,死后也是化作尘土,人生就是如此。

秦轩放眼望去,四周的坟茔足足有几十座,而且有几座也明显是新坟,其中一座大坟前也盖有茅屋,看样子也是在给逝去的长辈守孝的,看样子朝廷现在没有了“丁忧”这个制度,但是还是有人在沿袭着旧制守孝。

华妃四周的墓碑秦轩也大致的看了下,多数还是皇亲国戚为多,都是李家的远亲,偶尔有些官宦的家人葬于此,虽然也算是皇家的一个墓葬区,但是和皇帝的陵寝之地比起来,那是差的太远了。

大唐历代的皇陵都是有军队在把守的,只要李家王朝不倒台,这些个皇陵守卫是一直存在的,但是这些妃子们的墓地除了坟头大一些之外,就是一个大的墓碑,没有什么别的地面建筑设施了。

这也是体现了男尊女卑的表现,帝陵的建造可是和生前相差不多,生前有的,死后也都有,就是那些公主的墓地也比妃子们规格高很多,不过墓葬的规格还是以生前的官爵品级为标准,这些大多体现在墓葬内部。

至于地面上,除了帝陵规格的很华贵外,剩下的就是太子、皇子、公主等墓地稍微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们的墓地有围墙,还有些石刻雕像等装饰物摆放在南门之外,剩下的大臣或者妃子,多是黄土封堆,目前立一石碑而已。只是坟茔的大小能分辨出这个身前的官职大小而已,百年之后,也就是一个土堆。

在唐以前,各个时代的帝王多以封土形式的墓葬为主,到了唐朝,皇陵的选址逐渐发生了转变,多以大山为墓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乾陵,唐中宗李显的定陵,唐睿宗李旦的桥陵,以及李旦的儿子,也就是现在的李隆基的泰陵,都是以山为墓建造的陵寝。

除了唐高祖李渊是采用的和唐以前帝王常用的封土墓葬之外,剩下的几位皇帝目前都构筑在山上。“依山为陵”一方面是为了显示气势雄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盗。

秦轩骑马缓缓的走过了眼前的墓葬区,那新挖掘的墓坑不知又要葬下那家的红颜,人生匆匆百年,自己的到来,改变了一些历史,百年之后谁去评述这些功过,籍籍无名的自己估计也和这里的人一样会被历史的尘埃淹没。

武惠妃死后被封为皇后,这又能如何,那怕是你的墓葬都用黄金打造出来的地下宫殿,人死也是和灯灭一般,什么都没有了,所以生前该干的事情要干,该享乐的时候也不落下,这就是生活,也使这短短的一生不虚度光阴。

冬季的长安城是宁静祥和的,也是官员和百姓最为闲暇的时光,可是在台湾岛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冬至节虽然在台湾也过,可是这里没有冬天,整个岛屿都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唯一能看到冬景的也就是远处的大山之巅上那点白色的雪迹而已。

“玉环,这里就是正在建造的盐田了,目前已经造出了一百多个了,如果人力能够跟的上,到三月,至少能造出一千多个的盐田来”

出现在杨玉环眼前的是离大海不远的一个巨大石阵,这里全部都是一个个如桌面大小的大石,所有的大石上部都被平平的削去,用铁凿子凿出一个浅浅的框型,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大石桌。

“伯父,这已经很不错了,上次那个米掌柜说了,估计元日后会有四船人送到,至少也得有近千人吧,到时分给伯父一半专门用来建造盐田,争取今年建造五千个小盐田出来”

“那感情好,如果再有五百人,这个任务一定可以完成,要不了一年,到十月份就可以完工了,一个人半天就可以凿出一个小盐池来,这还得感谢这个火药,不然光靠人凿,五天能凿一个就不错了”

冯子财笑着说道,有了火药,在大石的腰部打四个眼,塞上火药,一下就将大石炸成两截了,而且石面也很平,略加休整就可以了,一个大石就是两块小盐池,方便快捷。

“伯父,用泥石不行,这个石头会不会也不行?”

“泥石经不住海水,没几天泥石表面就开始变酥了,这石头问题不大,看看海水里浸泡的石头,一点问题都没有,小苗说他们以前就是这样的盐田,产量也很高”

“那几个大水池底部用的什么?”

“那个是随便铺了一些片石,大约平整就好,它主要是用来晒卤水的,经过转换三个池子,那个卤水就差不多了,就可以往这些小石头盐池里灌了”

“这些竹筒就是用来当水槽的吗?”

“是啊,如果用人工挑卤水浇灌小盐池,盐池少了还可以,到时上万的盐池,太费人工了,有了这个竹筒,不需那么多人就可以完成,一个人往那头的漏斗里灌卤水,卤水就就自己流进了小盐池,差不多满了,就把竹筒上的小孔塞住,一个竹筒管一百个盐池,只需要两个人即可,一万个盐池也就五十人足够招呼的过来,就是收盐时,需要多一些人手,平时这些人就够了”

平时两个人可以管五百个盐池,只要将盐池里的卤水灌进竹筒即可,这个不怎么费力,平时也不用怎么管,只要太阳大,晒起来很快,还有一个要忙的就是雨天,这个就需要将由女人们专门编织的大斗笠该在石头盐池上,防止雨水进入盐池,淡化卤水。

盖盐池也是个繁重的事情,在下雨前得快速的将盐池盖好,也是个不小的劳动,不过和凿盐池的活计相比,剩下的活都是小意思了,总体台南这边日照时间比台北要多,温度也要高于台北,是很适合晒盐的。

“伯父,我看这个盐池还是的改进一下,将最后一个大盐池的位置放在高处中间,用不用泥石这些都没关系,将它和所有小盐池的竹筒连通在一起,小盐池需要卤水时,就打开盐池的闸门,自动放卤水,剩下的人只要去塞塞子即可,这样就要省事的多,用的时间也少的多”

“这个主意不错,我叫苗翊这小子尽快的搞起来,早日先晒出卤水,这些凿好的盐池就可以开始晒盐了”

冯子财高兴的说道,几个大的盐池水都是用辘轳来解决卤水的转换,不需要人力,第三个大盐池建在高处,这样只需要一个看管闸口的人即可,剩下四十几个人都可以去看盐池,省事了许多。

这样的凿石建盐田,建造就是最初期比较费力,两百多人现在都在搬运大石,将剖开的大石一一排列好,这样又助于以后灌溉,虽然现在工作量很大,但是以后管理起来就要省事的多,不过产能还是有限。

“伯父,您也不要太劳累的,这里有苗翊在,您就不用这么操心了,这路途也不近,偶尔过来看看即可,目前盐田是主要的事情,我在从别的地方给您抽调三百人过来,争取早日将这里规划好,一旦盐田建好了,一万个小盐池一年不知可以产多少盐?”

“听苗翊讲,他们以前的东家只有一千个盐田,每年可以产八百到九百石盐,我们一万个盐池,怎么也能产八千石盐左右”

“八千石盐,看样子这盐田的买卖还是很有搞头,这是个好事,光靠着盐田将来可以给我们淡水城增加不少收入”

现在大唐的盐一石是卖两贯多钱,就相当于一斤二三十文钱左右,如果台湾岛建上几个这样的盐田,每年光盐就可以收入好几万贯,不过这种凿石头盐池很费人工,建成后管理起来也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是啊,建上五个这样的盐田,那么一年就可以增加将近十万贯的收入,这个可不比咱们的酒坊收入少,这个盐要能卖到吐蕃等地,那里的盐更加贵,一石可以卖到三贯以上,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往吐蕃卖盐,毕竟经过大唐,这个根本就没法运过去,官府对盐的管控太严了”

“哦,吐蕃很缺盐吗?”

“是的,他们那里很多人都吃不上盐,每年吐蕃来大唐边关劫掠,盐就是他们其中一个必抢的东西,其实那些游牧的部族,他们很是缺少盐、铁、茶这些东西,而我们台湾,盐以后是不会缺了,而且这里的气候应该种茶是很合适的的”

冯子财说道,盐和茶这两项生活的必须品,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人来说,是奇缺之物,而且这些物品也是朝廷专营,越是朝廷管理的严格的物产,就越是赚钱。

“伯父是提醒了我,茶多生长于江南,台湾的应该很适合茶的生长,这么好一个事情,我都给忘掉了,北方游牧部族,多食肥膏,茶可解腻消食,以前大唐周边部族都象朝廷要求以牛羊换茶盐,这个是不可或缺之物,而静远更以茉.莉.花和茶一起冲泡,美其名曰茉.莉.花.茶,味道很是清香,这是个很好的主意,我立即安排人去扬州福州等地去移植茶种树种,台湾多山,正是栽种茶树的好地方”

杨玉环驾船返回淡水城,这片盐场选定的位置在台湾南部,也就是秦轩的前世时的高雄地区,主要是这里是台湾日照充足,降水量少,是做盐场的理想场所。

选择这里还是经过了秦轩的建议,因为前世时,高雄的七股乡是一个很大的盐田旅游景点,那里的盐山如雪山一般,有四层楼高,十分的出名。

虽然杨玉环听秦轩这么说了,但是就目前这个盐田能出产的盐还是很有限的,就算每年能产五万石盐,这个产量还是远远太低。

在盐场时,自己不愿意打消伯父的积极性,苗翊的这种用大石块晒盐有点太费力气了,对于大量的产盐是个个制约,还是需要想别的办法,这个还得咨询夫君,看看如何能扩展盐产量,最大可能的增加台湾的财政收入,杨玉环暗想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