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小说 > 次元 > 北伐战争风云录 > 第六章:赴鄂布战以搏一逞北洋老臣妙计双簧

第六章:赴鄂布战以搏一逞北洋老臣妙计双簧

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义得手,国内十余省摇旗响应。

袁世凯深感事态严重,电令北洋中坚冯国璋重兵剿杀,遂又派心腹段祺瑞随后呼应。

随即,袁世凯从彰德南下,进驻湖北孝感督军,以掌握两湖局面。

冯国璋日夜兼程,部署清兵,先攻汉口,再图武昌。

这也是让袁世凯揪心的事,若冯国璋得武昌,袁世凯代表的北洋派也就有了和朝廷继续讨价还价的筹码。北洋派的形成,应该说是封建帝制的一种进步,半个世纪前,夷邦列强曾发动两次尽人皆知的鸦片战争,每次都以帮助中国戡乱为借口。清廷向列强献媚,在中央专为外国侵略者设立了总理各国协商事务衙门,办理殖民外交,管理通商、海防、军务、关税、铁路、开矿、制造军火等事务。实际就是总揽了“洋务”事宜,朝廷为此设立了“南洋”和“北洋”大臣,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掌管上海长江各口岸及闽、粤、浙三省;北洋大臣则由直隶总督兼任,专管北方各省。清廷为了平衡南洋和北洋的军事势力,频繁调换两江总督,而统管北洋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却没有换,因直隶近在京畿,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当袁世凯得到朝廷的重任后,“北洋军阀”的概念才算是真正形成。袁世凯翦除异己,灌输效忠袁大人就是效忠皇上,将北洋新军的兵权牢牢抓在手里,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形成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冯国璋自是北洋派一员猛将,他表字华甫,直隶河间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又入淮军聂士成部,成兵书数册,投袁世凯后,步步高升,加之为人阴诈,颇有城府,也屡得朝廷重用。

这次奉朝廷之命,镇压武昌义军,冯国璋顶替荫昌,也使得清兵第一军为之兴奋,军中都知冯国璋熟读兵书,会用兵,懂布阵,北洋派的李纯、王占元、陈光远也振作起来。

冯国璋入湖北后,察看过地势,令王占元猛攻武汉三镇,不给对手丝毫喘息的机会。冯国璋下过命令后,随同部下亲自到前线督战。

王占元对他说:“汉口镇无险可守,敌人顽强抵抗,而且那些老百姓好像还没有撤退。”

冯国璋接过望远镜,看了看说:“多是些逆民,不必多虑。”

王占元得令,按冯部署,几经周折,很快显出势头,加之清兵武器精良,没多久,大军压进汉口镇。武昌城内的革命军,得知汉口告急,派张廷辅统率第四协、熊秉坤统率第五协、蔡德懋率炮兵第二标、马荣率敢死队增援汉口。危急时刻,同盟会主要负责人黄兴偕宋教仁、田桐、李书城等由上海抵达武昌。武昌起义时,黄兴正在香港,得到起义消息后,兴奋异常,立刻做出赴武汉和同志们共生死的大义之举。这位以领导武装起义著称的革命功勋到来,使武汉的革命军为之一振。不过,最高兴的倒是那位大都督黎元洪了,因为他是看到自己求生的希望。黎元洪谦恭至极,远不是以前对待同盟会同志的态度,特命士兵赶制一丈二“黄”字大旗。黄兴和居正、蒋翊武、蔡济民等人,率队过江。黄兴是个军事家,纵观目前局势,汉口已然危险,扭转败局不太可能,但看到同志们士气可嘉,也顾不得个人安危,自告奋勇,率师督战。同盟会的领袖黄兴在此,汉口军民稍有安心。马荣的敢死队利用北洋军不熟悉地形,遂展开巷战,杀敌无数,敢死队长马荣一手持枪,一手持刀,所向无敌。短时间内,革命军在巷战中也占些主动。敢死队员不主动出击,清兵一旦接近,就发起局部进攻。北洋军连连受阻,虽然已经进入汉口,但迟迟拿不下来。

冯国璋下令不留后患,成功后,犒赏三军。

黄兴见状,对蒋翊武说:“我看形势不容乐观,部队已经退到汉口市的中心区,这样下去,我们只能背负长江、汉水。”

蒋翊武说:“我们如果迂回进取,如何?”

黄兴说:“现在兵力不够,而且士兵疲劳作战,不宜有大动作。”

蒋翊武说:“看来也只能想办法谋进。”

黄兴说:“包围会越来越小,我看还是将援兵分成两部,采取攻势。”

蒋翊武正待要去部署,蔡济民满脸是血来报,他说:“清兵已经进入汉口中心,援军标统蔡德懋、统领谢元恺阵亡,敢死队长马荣、工程队长李忠孝战死、何番受伤。因马荣率敢死队杀敌过多,清兵久攻不下,最后捉到马荣,将其皮剥开,剖其心,真是惨不忍睹,清兵将马荣的头颅挑在旗杆上,动摇我军心。”

黄兴闻言大怒,不由分说,率不多的江防军出战。黎元洪那面大旗倒是派上了用场,清兵见到黄兴大旗,早闻其名,肝胆俱落。黄兴率队抢回阵地,把马荣残破不全的尸首掩埋,因队伍人数太少,得了阵地也不敢守,故又回到原地防御。

督战的冯国璋见小小汉口,大军直驱进去,却不能拿下,恼羞成怒,任命熟悉汉口地形的汉阳人易乃谦为进攻汉口的总司令,当他得知革命军利用巷战顽强抵抗,遂使一计,命放大火围攻起义军。转眼间,汉口全镇几十处烽烟骤起,从镇中最繁华的街道桥口至蔡京巷,烟云密布,火光冲天。鄂籍人易乃谦见这座城就要化为灰烬,不免有些手软。

冯国璋说:“为了驱逐顽敌,要让革命党人坐过的石头都化成灰。”

这场大火持续三日,革命军在火海中节节败退,不得已进入汉阳。

克下汉口后,冯国璋向袁世凯表功曰:匪人顽强抵抗,西北风暴起,汉镇火愈烈,我军持续攻城,节节巷战,每攻一巷段,冒火蹈险,又为匪暗击,艰苦不堪言。冯国璋在汉口屠杀百姓,将一座繁华城市变为砾土,又凶残地把魔爪伸向汉阳。连日来,黄兴着急的是兵力不足,前日,曾求援刚刚独立十余天的湖南派兵援鄂,立宪派人物新都督谭延闿不想得罪湖北方面,即派统领王隆中率人马来到武昌,这使武昌军民很受鼓舞。谭延闿,字组庵,号畏三,清末进士,他曾组织湖南宪政公会,进行立宪活动。湖南起义后,立宪派掌握大权,谭被推举为新都督。黎元洪听到谭延闿掌握了湖南大权,拍去电报:“我们但贺新都督,不过问旧都督。”湖南援鄂军队的到来,使得黄兴想重新反攻汉口。吴兆麟认为革命军新兵多,缺乏大炮、机枪等武器,且汉口挫折后,元气没能恢复过来,还是凭借汉水固守汉阳为上策。黎元洪不置可否。

黄兴对黎元洪说:“现在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的省分已超过半数,如能攻下汉口,起义的省分还能增加,清廷不能支持,非垮台不可。我观湖南来的援军,军容整齐,武器精良,完全可以派上用场。”

黎元洪点头称是。反攻的决定就这样定了下来,但由于黄兴过于冒进,敌人又有所准备,非但没能拿下汉口,和北洋军几个拉锯战后,汉阳也失守了。黄兴率兵冒死抢回兵工厂大量武器,搬至武昌。湖南援军首领王隆中,见情况不妙,率部擅自撤离前线,后又率部潜回湖南。黄兴过江后,想到为国捐躯的革命志士,痛不欲生,蒋翊武几经相劝,他站在北洋军的炮火下,不为所动。

起义军在战事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召开了临时军事会议。

黄兴说:“为了大计,只有放弃武昌而援南京,若得南京,然后组织北伐精锐军队,以图再起。”

黎元洪听到黄兴讲出这番话来,马上说:“我同意总司令的意见。”

一同盟会员立刻站起来说:“不可,武昌关系到全国,起义已经成功,而且全世界都知道。如果弃城不守,风声所播,是自绝于革命。我大胆请诸君一决,赞成死守武昌者,起立举手。”

言毕,在坐将士全体起立。最后,军务部长张振武拔出手枪,说:“再有言退者,即杀之。”黄兴见此,也只好放弃己见,返回上海联系起义之事,以图响应。

黄兴走后,黎元洪推出他的同学万廷献出来代理战时总司令,哪承想,万上任不到一天,即不辞而别,结果又推蒋翊武为护理司令官,吴兆麟为参谋长,决定死守武昌,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战况越来越残酷,越来越复杂……

形势突变,袁世凯见状,感到不好维持,短短日子,全国十四个省和最大的水码头上海已经独立,想保住大清帝国是不大可能的,再说帝国又能给他什么?此刻,投机本性显见,其实早在彰德隐居时,武昌刚刚起事,袁世凯即收到一封以“全鄂士民”名义的信,信中说:“阁下诚能因时势所趋,体士民之意,率部下健儿,回旗北向,犁庭扫虏,为汉族争百尺,我等全鄂士民当为阁下作前驱。汉族之华盛顿,惟阁下之是望。”这封信当时跟朝廷讨价派上用场,现在完全可以和革命党打打牌。袁世凯审时度势,谋略过人,立刻命心腹找到汪精卫,按照他的意图给革命党人写封信,那信的内容是:袁世凯将率兵反正,即请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以免兵连祸结。

汪精卫本是死罪,因为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和日本人百般争取,载沣也碍于革命情绪的压力,才没有杀他,在狱中又得到袁氏父子的照顾,而从他个人角度看,袁也为识时务者。

袁世凯得到汪精卫回信后,如获至宝。此时,英人出面,提议武汉停战三日,他马上同意,同时派人向革命党放风,国不可一日无首领,一切都好说,清廷自有他去对付。

武昌城内的黎元洪,早闻风丧胆,天天呆在会议室里念佛。

一日,黎元洪接到一个电话,开口对他说:“你是黎协统吧,咱们都是湖北人,这样做真是不该,说起来朝廷对咱们都不错,你我都是协统,现在汉口、汉阳都在我们手里,我劝你还是早些醒悟,立出安民告示,让你的士兵都回营,至于朝廷那方面,我自会替你去说好话。如果你犹疑不决,我们大军一到,我可是想帮你也帮不了。”这个电话原来是清军第四镇协统王遇甲打来的。

黎元洪接到这个电话,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急忙说:你可别这么说,我是一个老实人,这你也知道。这哪里是我搞的事,都是他们利用我的名义瞎搞一气,所出的告示,也都是他们写好的,我根本就不知道。我现在是一个大傀儡,你要是把这些帐都算在我身上,我可真是委屈。你如能过江来,咱们好好谈谈。”哪料想,电话被正在检查线路的谍报部参谋晏勋甫截听,对他这种通敌行径,甚为恼恨。

黎元洪见状,只好说:“你别说了,算是我错了,我这也是应付他们。这件事你千万别对别人讲。”晏勋甫考虑到起义军领导本来就意见不和,这件事就没有再提起。黎元洪虽然野心勃勃,却是个生性胆小怕事的人,正在武昌面临敌人围攻,他拿着都督大印,领着几个随从偷偷溜出武昌。

而此时,武昌城内,经过英人斡旋,清兵炮火停了下来。

袁世凯还是比较了解黎元洪,他为了抬高黎元洪的地位,更好实现自己的目的,命停战代表只和黎元洪谈。这时的黎元洪,派人把自己的家眷送往上海,身边留两个连的士兵保护自己,随后又怕目标太大,只找了八个人抬着轿子,出宾阳门,逃至离城八里的洪山。黎元洪一出逃,士兵和百姓们很是恐慌,也都跟着跑,一时间,武昌义军大有瓦解之势。起义领袖蒋翊武听说黎元洪逃跑,急忙派人拿着他的手书追到洪山。可黎元洪又跑到王家店,蒋翊武派员又追至王家店,让他回洪山,以安民心。黎元洪不听,派员又怕他再跑,一方面让人回报蒋翊武,一方面看着黎元洪。

这时,停战协议已经下来,因袁世凯的代表非要黎元洪的都督印,蒋翊武找不到黎元洪,只能找人现刻一枚,在停战协议上盖了章。黎元洪一听说停战是袁世凯的意思,心里就有了底,就像袁世凯了解他一样,他也了解袁世凯。

黎元洪赶紧从王家店回武昌,当听说袁世凯的谈判代表非他不谈,马上就换了一副嘴脸,对革命党人也有些瞧不起了。从黎元洪被逼为都督到现在,尚不敢对人发脾气,可袁世凯一有言和意图,他也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谍报部参谋晏勋甫对他的行为有些不悦,但仍是好心说:“都督不可逞一时之气,轻听人言,朝廷的人实际都包藏祸心。”

黎元洪因通敌之事,对晏勋甫耿耿于怀,心想我要是不把你的气焰压下去,不定还要说我些什么,即说:“你青年人屡次讲过激之言,实属不成体统。你们举我当都督,就要服从,我有我的想法,以后请不要讲这些话。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我分得清。”

一席话,把大家说得面面相觑,不知都督的脾气从何发起。

起义的目的是共和,现在袁世凯主张言和,且有共和的倾向,大家还是很高兴的。南京又传来消息,黄兴返回上海后,领导江浙联军攻打南京,克复后,决定以南京为中华民国政府所在地,并和同志们筹备中华民国政府,通电全国各独立省代表前往协商。

但这次选举有点论功行赏味道,黄兴虽是名闻遐迩的革命者,海内外影响很大,可武昌为首义地区,也算是虎视东南,所以会议代表推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副大元帅。黎元洪听说后,可是有些不满。对革命毫无贡献的黎元洪,平日安详清高,战时贪生怕死,此时倒毫不客气,他给各省都督通电说:“据电称,有十四省代表推黄兴为大元帅,我为副元帅,情节甚为支离,如实有其事,请设法声明取消,以免混乱。”他这一招,实为奸雄,打探各省的虚实,自己又能装个样子。结果黄、黎错位,黎元洪当选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因黎元洪在武昌,大元帅由黄兴代之,组织临时政府。黎元洪在战时的所作所为,多为代表们不知,知道的却是黎元洪那封著名的《黎元洪致萨镇冰书》:

……即就昨日陆战而论,兵丁各自为战,虽无指挥,亦各奋力突进。汉族同胞,徒手助战,持刀协击,毁损铁路轨者指不胜屈。甚有妇孺送面包茶水入阵,此情此景,言之令人奋武。洪有鉴于此,识事机之大有可为,乃誓师宣言,矢志恢复汉土,改革专制政体,建立中华共和国,维持世界和平。谁无肝胆?谁无热诚?谁非黄帝子孙?岂肯甘为满族作奴隶而残害同胞耶?刻下局势,只要吾师肯出,拯救四万万同胞,则义旗所至,山色改观,不出八个月,而亚洲地图上,必有中华民国国旗飘扬也。元洪非为私事千求函丈,实为四万万同胞请命,满汉存亡,系于师之一身。

这封书信,确实激烈,诸君以为黎元洪胆识过人,甚是欢欣。

然而,从湖北急匆匆回到北京的袁世凯,把黎元洪看个透,他让儿子袁克定找来汪清卫,以长者的口吻说:“兆铭,我见你气宇非凡,必成大业,现在有一心腹之事,不知你是否愿意听听?”

汪精卫是袁世凯惟一的革命党朋友,听到他这样客气,便直言说:“愿意听大总统训教。”

袁世凯听到这话,吃惊不小,问汪精卫“大总统”是什么意思。

汪精卫说:“共和乃国家步入先进行列的根本。早闻袁内阁治国有道,练兵有方,如这次再能使清帝退位,大总统非阁下莫属。我已经得到武昌和南京方面的消息,如阁下反正,当公推为大总统,共图大业。”

袁世凯没想到革命党这么快就能做出决定,虽然在兵力上有所差距,可大势所趋,列强也脚踩两只船,找到汪精卫的本意,是想打探一番,让清政府和南京政府同时解散,由他重新组织一个新政府。这样一来,袁世凯倒是省事了,他随即和汪精卫一番畅言,开始所谓南北和谈的动作。袁世凯从骨子里是不会相信任何革命党的,所以他派出心腹唐绍仪赴武汉,会晤黎元洪。

唐绍仪,字少川,广东香山人,自幼学外语,后被清廷选派赴美留学。这次作为袁世凯内阁的谈判代表,到武昌后,黎元洪真乃大喜过望。不料,上海方面不同意他们在武昌进行谈判,黎元洪本意将此事在武昌了结,出于临时政府的压力,只好偕唐绍仪来到上海。南方代表为伍廷芳,字文爵,号秩庸,广东新会人,早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后又赴英留学,188年入李鸿章幕,参与外交谈判活动,武昌起义后,在上海宣布共和。唐绍仪和伍廷芳、黎元洪等,进行了艰苦的谈判,最后达成协议,签定了五项草约:

(一)确定共和政体;

(二)优待清皇室;

(三)先推翻清政府者为大总统;

(四)南北满汉军出力将士,各享其应得优待,并不负战时害敌之责任;

(五)同时组织临时议会,恢复各地之秩序。

袁世凯指令唐绍仪在上海拼命和南方代表讨说法,实际就是讨权力。

袁世凯曾对唐绍仪说,先定下大总统,不要等选举时产生,那样反而不利于以后的发展。那袁世凯欺世盗名的人,却还想着浪得美名,在得到南方的保证后,开始进行下一步的打算。他疑心很重,现大权在握,仍处处小心,因整日忙于军务,又不放心宫里的事,所以他特别希望在隆裕太后的眼皮子底下有一个人,不仅能替他当耳目,关键时又能为他说好话。说句老实话,这样的人不太容易找,因为袁世凯大雄大奸,若在隆裕面前尽讲好话,必然不能让她信任,可要是一味讲坏话,也不会得到朝廷的重视。

妙的是隆裕眼皮底下确实有这样一个人,那就是袁世凯的叩头兄弟徐世昌。他字卜五,号菊人,天津人,1886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经袁世凯奏准兼管小站新建陆军营务处。从此后,步步高升,现受军机大臣等职。武昌起义后,徐世昌冷眼观潮,力保袁世凯再度出山,朝野上下,也都知道徐世昌是袁世凯的朋友。袁世凯还在彰德时,徐世昌就多次找到他,两人研究了当前的局势,即给隆裕太后一个错觉,只有那样,才能彼此得益,彼此保护。徐世昌是宣统的师傅,朝廷起用袁世凯后,他还上了封奏折,说皇太后这样做无疑是“引虎自卫”。徐世昌熟读古书智慧过人,虽然他和袁世凯是朋友,但深知袁的野心,此时,他对形势估计显然不如袁世凯。徐世昌的奏折上后,隆裕虽然没有过多表态,但有内臣私下告诉他,太后说他是“公忠体国”。徐世昌听后,心里自然是得意。其实,还在袁世凯派人到南方和议之时,宫里已经感到袁世凯的野心,此时,因为冯国璋作战有功,受封二等男爵,而袁世凯提出要由冯国璋统率禁卫军。禁卫军是清皇朝的羽林军,根据祖规,汉人没有爵位是不能统率禁卫军的。袁世凯在这时封爵冯国璋,不用说,明眼大臣都看出他的意图。尤其是良弼,早对袁世凯恨之入骨,他是吴禄贞的同窗好友,正好借这次机会密请隆裕太后下决心除掉袁世凯。隆裕听后,也觉得有理,但事情重大,就想起“公忠体国”的徐世昌来,召他进宫,要他发表自己的看法。徐世昌听说要表态杀不杀袁世凯,眼珠一转,装出很不忍心的样子,连连叩头不语。

隆裕说:“爱臣忠心可鉴,何必如此。”

徐世昌说:“臣不敢言。”

隆裕说:“有话你就讲,恕你无罪。”

徐世昌仍跪说:“臣不忍言。”

隆裕有些不安,接着说:“但讲无妨,我自有主张。”

徐世昌沉吟片刻,慷慨激昂地说:“臣不得不言。引虎自卫的话,臣早已说过,现在虎已入室,打得倒,固然是国家之福;打不倒,虎要伤人。愿太后三思,倘有差错,追悔莫及呀。”

徐世昌讲完这些,见隆裕心有所动,回到家里,权衡利弊,又找到袁世凯,把这件事的始末讲了出来。袁世凯听到现在还有人要算计他,便命他大儿子袁克定联系津京同盟会的人,让他们除掉良弼,说只所以和议不成,就是良弼从中作梗,要想尽快和议,非诛此人。同盟会本身就有排满情绪,得到袁世凯的暗示不久,便策划炸死了改良派良弼。

通过这件事,徐世昌看到袁世凯的过人之处。

南北和谈之事,正按着袁世凯的愿望发展,哪想到,1911年1月5日,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孙中山的到来,几乎给改良派、旧官僚当头一棒。此时的黎元洪,收到南京各省代表会议决定于二十九日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的电报后,马上表态说:“现在议和期内,必须出以敏活手段,方可望其和平了局。这次选举大总统之事,最好和伍廷芳公妥为磋商,但能合我共和宗旨,无论何人为大总统,愚皆欢迎。诸公热心国事,必能委曲求全,以顾惜同胞生命,保全公私财产为唯一目的也。”

这封通电,黎元洪颇有用心,他把南北和谈和总统选举之事联系到一起,实际上就是希望孙中山别“染指”大总统桂冠。可各省的革命党却自有主张,191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从此改用公历,191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并表示“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宏愿”。这消息给还是寒冷的中华大地吹来春的气息,民军和百姓载歌载舞,袁世凯有些郁闷,听说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立刻把唐绍仪召回,而扣迫唐辞职,同时密令冯国璋继续炮轰武昌,又发布全军整备再战的命令。

袁世凯把唐绍仪叫来,当面说:“你倒底是个秀才,为何不能强硬起来。”

唐绍仪替自己辩解说:“孙中山在革命党中很有名望,一些人也极力争取了,黎元洪也……”

袁世凯打断他说:“别提他,他这人只是运气不错。我发誓,我同共和誓不两立,他们这样做,将置我于何地?”

袁世凯骂走了唐绍仪,不久,又冷静下来。刚才唐绍仪带来了黎元洪的电文,就在袁世凯的桌子上,把他吹成“胸怀磊落,名满天下”的英才,同时也让唐绍仪捎来口信,说是只要北军停战,将来的大总统非袁莫属。武昌炮火又起,老百姓刚在平静中度过了几天,自己亲人的尸首没来得及掩埋,北洋军队又开始了暴行。袁世凯中断和谈,炮轰武昌,也不过是想给南京国民政府点颜色看看,使其不要因为孙中山当选而推翻“先推翻清政府者为大总统”的承诺。革命党人是打算恪守诺言的,由于南方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对袁世凯抱有期望,对孙中山平民思想是很难接受的,革命党内部的右派阵营,也把孙中山当成过渡总统,就是黄兴和宋教仁也劝孙中山不要失信于袁世凯。这样一来,孙中山本人也对袁世凯放松了警惕,遂以推翻帝制为大局,致电袁世凯“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又待之,终可大白于将来。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袁世凯收到孙中山的电报,声色不动,表面上他还在等待,暗地里,他和徐世昌加紧了宫内的活动。

191年1月15日,孙中山复伍廷芳电曰: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孙中山的这封电文,给袁世凯吃了定心丸,他即刻召集亲信幕僚徐世昌,密谋“逼宫”。(未完待续)